• 26阅读
  • 0回复

新时期爱民模范张金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1-09
第1版(要闻)
专栏:

  新时期爱民模范张金垠
本报记者翟启运新华社记者贾永马晓春
千年流淌的槐河水目睹了这亘古未有的生死诀别——
当送灵的担架抬着张金垠的遗体缓缓离去,方圆几十公里赶来的群众挤满了整整8公里长的大堤。如注的暴雨中,人们争相看一眼心中的英雄,一声声撕肝裂胆般的恸哭盖过了滚滚波涛的咆哮:“恩人啊,你真的走了吗?”
5个月过去了,这段槐河边的人仍不忍食河里的鱼。人们说:金垠没走,河中的鱼不就是他的魂吗?
一个生命的永生换回九个新生的生命
“人民子弟爱人民,人民永在我心中”。
张金垠走了,但他在危急时刻为救群众慷慨赴死的无畏壮举依然留在滔滔槐河的峰波浪尖上……
1996年8月初,河北中部地区连降特大暴雨。刘邓大军当年战斗过的太行山革命老区赞皇县境内,一时山洪暴发,槐河两岸顿成茫茫泽国:大片村镇被淹没;高大的电线杆被冲断;一望无际的田野中,只有即将成熟的玉米、高粱露着零星的顶梢。
人民群众的安危召唤着视人民为父母的子弟兵。8月4日,总参装甲兵指挥学院150名官兵组成救援队,由军务处副处长张金垠率领,火速赶往灾区。
夜黑雨大,道路泥泞。翌日凌晨,与洪水搏斗了整整一夜的官兵又接到一项十万火急的任务:解救被围困在槐河中的职工。
虹环拔丝厂建在河谷中,突发的洪水使9名正在班上的职工刚刚意识到危险的一刹那,便被困在了“孤岛”上。30个小时过去了,当地救灾指挥部先后动用吊车、木排等器材营救,均因水流湍急未能奏效——被困职工的生命几乎到了最危急的关头。
此刻,河水仍在猛涨,滚滚激流挟带着连根拔出的树木恶狠狠地冲将过来,在“孤岛”四周卷起重重浊浪。恐慌中的9名职工爬上了已经进水的厂房房顶,岸上的人们把最后一线希望的目光投向了浑身淌着泥浆的子弟兵。
“下水,送绳!”张金垠果断地下达了命令。他想采用的是把“孤岛”上的工人顺着送过去的绳索拉过河来的办法。尽管此时下水无异于闯龙潭,但河中的呼救和岸上的期盼容不得他片刻犹豫,少耽误一分钟,工人的生命就多一分生的希望。
指导员李明生下去了。刚刚游出10多米,洪流猛地把他冲了回来。
“我当过海军,我下!”士官张永红紧接着跳下水去。接连两个巨浪,又将他打回了岸。
紧跟着第三个、第四个人下水,均未成功。
激流中的厂房摇摇欲坠;被困群众呼救不止;刚刚传来的又一个紧急情况使张金垠的心几乎提到了嗓子眼上:据气象台预报,下午还有特大暴雨,槐河上游的白草萍水库随时都有决口的危险。
“我来吧!”张金垠说着便脱下了衣服。
“副处长,你的身体,你不能……”官兵们呼啦啦冲上前,拦住了张金垠。张金垠这几天胃病复发,又拉着肚子,昨夜被雨一浇,此刻连嘴唇都是乌紫的。
“我比你年轻,我来。”教练团参谋长刘树强抢过绳子。
张金垠急了,一手拽过绳子:“别争了,救人要紧!别忘了我可是你们的游泳教练!”刘树强没再言语,作为张金垠多年的战友,他清楚这个浑江边长大的满族汉子那种“关键时刻站得出来,生死关头豁得出来”的脾气。团里执行危难险重任务,哪一次都是张金垠打头阵。
张金垠脱得剩一条裤头,绳子一扯,纵身扑入激流。
浊浪一次次将他吞噬,张金垠一次次冲出水面,勇敢而坚定地向河心游去……
水流越来越急,巨浪越来越大,张金垠随着起伏的峰浪忽上忽下。
“副处长,危险!”“解放军,回来!”
浪尖上的张金垠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只是一个劲地向孤岛、向激流深处游去。岸上的人们屏住了呼吸,连被困职工也停止了呼叫,静静地凝视着张金垠搏击洪水的无畏壮举。20米、10米、5米,就在接近“孤岛”的瞬间,又一巨浪向张金垠扑来。
“解放军同志!”
“副处长——”
“张—金—垠!!!”
岸上的人们连同刚刚被救的职工呼唤着、追赶着、寻找着,向下游跑去。人们企望这勇敢的生命平安无恙。
然而,残酷的现实撕碎了人们的企盼。下午1时,在槐河下游5公里处,人们发现了伤痕累累的张金垠。从他脱在岸上的满是泥水的迷彩服中,战友们找出了出发前他带在身上的两个鸡蛋和半瓶中药。
人们哭喊着扑向这位建国以来全军直接为抢救群众而牺牲的职务最高的军官。
本来,学院放暑假,4年未探亲的他打算回辽宁探望年迈的母亲。然而,洪灾突发,他把妻子、儿子送上北去的列车后,自己却留了下来。谁知,这竟是永别。他把42岁的年轻生命连同生前写下的“人民子弟爱人民,人民永在我心中”的铿锵誓言留在了激流之中。
一脉真情的奉献滋润一片爱的荒原
“人民的子弟兵,不为人民尽心,为谁尽心?”
张金垠走了,但他赤心为民的不变情感依然珍藏在人们的记忆里……
1993年7月的一天,石家庄市某厂组织职工到蟠龙湖郊游。15岁的中学生王磊不慎跌入河水中。厂里来的几位大人不会游泳,眼看王磊渐渐沉下水去,急得直跺脚。围观的人愈来愈多,但任凭王磊父亲怎么央求,就是没人肯下水救人。情急之下,带队的厂领导高喊:“谁把孩子救上来,我们给一万元。”可是,仍没有人站出来。王磊父亲绝望地嚎哭。
正在这时,在学院教练团任参谋长的张金垠带着官兵们循声赶来,将王磊救起后,又火速送往医院急救。然而,由于溺水时间太长,王磊还是夭折了。
这件事给张金垠震动很大。在全团大会上,张金垠动情地说:“不管社会风气如何变化,我们军人的职责永远不会变。那就是时时刻刻想着人民,一生一世造福人民。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让老百姓看到人间的真情和希望。”
教练团常常进行武装拉练,每次坦克、装甲车出发前,张金垠都要带人一遍遍勘察开进路线,生怕碰了老百姓的庄稼。前几年,因为妻子的病,张金垠跟一位老先生学会了中医。从此,一有空闲,他总是背着药箱到附近的村庄去转转,给那些缺医少药的乡亲们排忧救急。在他的遗物中,有6张未及送出的药方,最晚一张的日期,是抗洪出发前的晚上开的。
就在一次拉练途中,张金垠看到一位老人吃力地挑着一担水走走停停,不住地咳嗽,赶紧跑上前接过了扁担。待到他进了村边老人的家,不觉得鼻子一酸:两间小屋黑乎乎的,连电灯也没有,炕上的被子裸露着棉絮……张金垠坐在老人的身边,边为老人把脉切诊,边和老人唠着家常。原来,老人独身一人,气管炎得了好几年,也没钱治。听着老人的诉说,张金垠不知不觉泪就下来了。第二天一早,张金垠驱车进城,为老人抓药,还特地买回了电线、插座,为老人装上了电灯。此后,一连几年,张金垠都定期去看望老人,时不时地送些衣物和药品。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村里人跑买卖的跑买卖,搞承包的搞承包,这些年,老人的小屋已很少有人光顾了。一次,老人忍不住问张金垠:“我一个孤老头子,又穷又脏,咋值得你这样尽心?”张金垠说:“咱部队上的人,都是老百姓的子弟,不为老百姓尽心,为谁尽心。”老人被深深地感动了,一提起张金垠,就跷起大拇指:“共产党好,解放军好,张参谋长好!”老人还把张金垠编进了自己的民歌,每天哼唱着:张参谋长真是沾(好)哪——给俺看病贴上钱——帮俺干活干得欢哪——真是一个好长官……
张金垠建议团里的共青团组织和驻地村的团支部结对子,专门扶助那些孤寡老人和缺少劳动能力的困难户。他说:让他们感到人间的温情,与让他们富起来一样重要。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无情也同样不是社会主义!
在张金垠短暂的生命旅程中,单在危难时刻的救人壮举就有6次之多。由他从死亡线上救起的另一位溺水少年王柯,如今已经走上了教师岗位。每当迎来一个新班级,王柯总是把当年张金垠救助自己的故事讲述给自己的学生,把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播进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一片爱心的投入收获颗颗心灵的升华
“带好兵,也是实实在在为人民!”
张金垠走了,但他那深深的情、浓浓的爱早已化作了战友们理想的升华和奋飞的源泉……
1995年7月,教练团司机班长小茹因工作突出,荣立三等功。庆功会一结束,小茹就直奔团部,执意将军功章送给张金垠,真诚地说:“张参谋长,没有你的帮助,我甭说立功、转志愿兵,就是三年的义务,恐怕也尽不下来啊!”
还在刚当教练团参谋长时,张金垠发现小茹整日无精打采,便找小茹谈心,谁知,没聊几句,小伙子竟“呜呜”地哭了。几经询问才知道小茹得了年轻人难以启齿的病,精神压力很大。
张金垠温情地拍拍小茹的肩膀:“你是一时的身体不适,很快会好起来的。让我们一同想想办法。”
小茹的病让张金垠牵挂在心。一连几个夜晚,他不停地查阅医书,研制药方。星期天又上山采集买不到的几味药。就是外出拉练时,也不忘替小茹带上药材、药罐。担心小伙子失去信心,张金垠每天总是亲手熬制好,送到小茹手上,眼瞅着他喝下去。直到小茹痊愈,又生龙活虎地出现在训练场上,张金垠仍经常找小茹攀谈,生怕小伙子心里还落着什么疙瘩。
张金垠常说:“人民把子女送到部队,不就是看到部队这地方锻炼人、出息人吗!带好兵,也是实实在在地为人民。”战士生病,他会亲手送去可口的病号饭;战士家中受灾,他会拿出自己的工资悄悄寄去;每逢出差,他总也忘不了给战士们带些书籍。他甚至常年与一些战士的家长保持着书信联系。他像“一团火”温暖战士的心田,更像“一盏灯”引导战士的成长。
初次走进张金垠的家,记者曾为一口大铁锅纳闷,一个三口之家,要这么大的锅干啥?
原来,还是张金垠当学员队长的1990年,离开学还有一个星期,家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学员段福勋就返校了——他是怕路远迟到而提前动身的。而这时,队里的伙房还没有起伙。张金垠把小段叫到家里就餐。后来他发现每个假期都有学员提前两三天到校,就干脆买下了这口大锅。每逢寒暑假学员们返校之际,就和他的妻子支起这口锅,烙上香喷喷的油饼,炖上猪肉粉条,再备上几个小菜,凡是提前归队或错过开饭时间的学员,他都请到家里,顺便让他们尝尝他东北家乡的风味。回族学员何四海,时不时地总能吃上张金垠夫妻专门为他炖的牛肉。
张金垠带过的56名学员至今不忘老队长常常告诫他们的一段话:“咱们是开坦克的,坦克离开操纵杆寸步难行;人生也需要操纵杆掌握方向,这个操纵杆就是正确的人生观。”他把全队学员的思想情况、性格特点和成长经历,写成了一本随身带的小档案,针对每个人的特点,附上一句赠言,瞅准机会一一“送”给了他们。学员小徐有点好高骛远,他的赠言是:“要向大的目标走去,就得从小的目标开始。”学员小徐有点小脾气,他的赠言是:“脾气暴躁是人类较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每一次发脾气就等于在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学员小彭常与同学因一点小事争高低,他的赠言是:“在人生道路上能谦让三分,就能天宽地阔。”……学员们回忆,正是倾注着张金垠爱心和期望的格言,帮助他们明白了立身做人的道理,伴随着他们度过了难忘的军校生活。
一缕挚爱的给予带来艰辛之家的温馨
“无情未必真英雄,关键是把
这份情放在什么份上!”
张金垠走了,但他留给家人的缕缕挚爱依然散发着浓浓的温馨……
一副献给张金垠的挽联这样写道:“好党员、好干部,赤胆忠心好军人;好儿子、好丈夫,珍情重义好儿郎。”在张金垠遗体告别仪式上,中共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含着泪说:“张金垠同志说得好,‘无情未必真英雄,关键是把这份情用在什么份上。’从张金垠身上,我们真正看到了爱祖国、爱人民、爱亲人的完美统一,这种爱不仅壮怀激烈,而且博大深沉!”
张金垠为母亲买桃子的故事,不知感动了多少人。
那是1992年暑假探亲时,临回部队的前一天,张金垠又一次去水果市场为母亲买喜欢吃的桃子。在一个水果摊前,他左挑右选,选了三大堆桃子。卖桃子的老汉不太高兴地说:“你这个人咋整的,买桃就买桃吧,还挑了三堆。”金垠说:“大爷,我在外当兵,难得回趟家,我妈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赶趟集不容易。这堆软的,她老人家现在就可以吃;这半硬、半软的,过一阵子吃;这硬的,最后放软了再吃。”卖桃老汉好不感动:“我卖了这么多年桃,还是第一次遇见这么孝顺的儿子。钱,不收了。”张金垠还是如数付了钱。
出生在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农村的张金垠,早年丧父,母亲含辛茹苦把6个子女抚养成人。对于母亲,张金垠总有一种报答不完的深情。20多年来,不管自己的生活多么拮据,每月总是按时给母亲寄去生活费,而且随着职务的上升和工资的调整不断增加。他牺牲后,战友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83张他给母亲汇款的收据,按照年月顺序排列下来,一张不少。牺牲时,他的军装口袋里还存留着一张被水湿浸了的汇款收据,那是奔赴抗洪第一线的前一天,给母亲寄去的最后一笔生活费……
张金垠婚后8年夫妻分居两地,妻子刘永华和儿子洪澜长年借居在厂里一间8平方米的仓库里。妻子随军后负责学院教室的卫生,每当有空,他总是扛上扫把和妻子一同清扫,尽量把做丈夫的责任尽足尽够。就连他钻研中医的起因,也是因为妻子——
刘永华前两年患了脊髓炎,两腿萎缩,瘫痪在床,四处求医看了好一阵子,可效果总不明显。学院离城远,看趟病不容易,张金垠听说中医治慢性病奏效,便琢磨钻研起来。他按着书上的介绍和老中医传授的方法给妻子按摩、扎针,后来就自己处方子开药。妻子病久了,心里烦躁,免不了冲他使性子。每当这时,他便坐在床边给妻子讲笑话,哄着妻子把药吃下去。夜里加班回来晚,为了不影响妻子和孩子休息,他蹑手蹑脚开门进屋。有时太晚了,就干脆在沙发上蜷曲着过一夜。每天,他都早早起床,赶在出操前把饭做好。
在张金垠的家里,最显眼的是一具淡黄色的中药柜。40个小屉中,至今摆放着他为妻子配制的百余种中药。缕缕药香仿佛在诉说着他对妻子的一片柔情挚爱。刘永华含泪说:“每当看到这些,我就觉得金垠还在身边。”
的确,张金垠没有走。他的事迹和精神绽开的鲜花在冀中军营、燕赵大地越开越艳。总参谋部作出了向张金垠学习的决定。曾两度被国家命名为“双拥模范城”的石家庄市,把刚刚竣工的市区至蟠龙湖的23公里长的公路,正式命名为“装院路”。在烈士牺牲的赞皇县,一面面“学习张金垠突击队”的旗帜,跃动在重建家园的土地上。
河北省和石家庄市的文艺团体以最快的速度编排了五台反映张金垠事迹的戏剧和文艺节目,上演后场场爆满,打动了上千上万的观众。
或许时间可以改变江河,岁月可以改变大地,但张金垠用鲜血和生命所谱写的爱民乐章,将被高山流水昼夜弹唱。风清月朗之时,又一颗不灭的金星,在无垠的天幕上熠熠闪烁……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