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加大领导力度实施精品战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1-11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加大领导力度实施精品战略
周铁农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主动、积极向党中央、首都观众乃至全国人民汇报近年来我省在实施精品战略,把美好的精神食粮献给人民,以优秀作品鼓舞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新成果,应文化部艺术局邀请,我省六台戏剧分别于新年前后组织晋京汇报演出。此次演出,在首都引起较强烈反响,被一些专家和同行赞誉为关东黑土戏剧的又一次“集团式冲锋”。这是标志我们黑土戏剧走向成熟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八五”期间,我们省曾先后于1990年、1992年、1994年底1995年初三次大规模地组织优秀剧目晋京汇报演出,被称赞为“戏剧舞台的黑龙江现象”,使关东黑土戏剧在首都舞台占有了一席地位。一些剧目还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等。这些,都是我省扎扎实实地实施精品战略的一个个闪光的足迹。
江泽民同志指出:“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社会主义文艺是一条重要的战线,承担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鼓励人民团结奋进的庄严职责。”我们省委、省政府对文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突出作用,一直是头脑清楚,认识明确的。对文艺工作一直是抓住不放,不断加大领导力度。早在1986年,我们省委、省政府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造就北疆文艺劲旅,创作文学艺术精品”的战略目标。十余年来,我们不断强化对文艺创作的领导力度,坚持不懈地实施精品战略,在黑龙江经济发展滞后的困境中,仍然逐年加大对文艺的经济投入,积极培养、造就艺术拔尖人才,努力创作文学艺术精品,致使我省优秀文艺作品尤其是优秀戏剧作品连年不断涌现,赢得了“戏剧大省”的赞誉。
这些年来,我省的戏剧创作之所以能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向前迈进,主要是在以下三个方面下了一番功夫,深入、细致、扎实地做了一些工作。
一、形成了一个好氛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宽松、和谐的政治环境,为文艺家施展才华提供了广大的舞台和很好的条件。我们省十分珍惜这一好环境、好条件、好氛围,并结合我省的艺术实践,创造、形成了适合文艺发展的“小气候”。我省的各级领导十分尊重艺术家的创造性个体劳动,坦诚地和他们交朋友。在作品研讨中,他们从不以领导者自居,从不以长官意志压人,领导和艺术家平等对话,从不把领导的个人意见强加给艺术家。遇到问题时,总是心平气和地谈心交换意见,研讨性地引导作者提高认识。我省的广大艺术家,心情越来越舒畅,精神越来越振奋,创作热情越来越高。我省的这种文艺创作宽松、和谐的小气候,为艺术家茁壮成长,为优秀艺术作品雨后春笋般出现,提供了一种“黑土温室”效应。
二、培养了一支好队伍。我们都清楚,艺术作品的竞争,主要是艺术人才的竞争。我省十年前推出“创作文学艺术精品”战略目标时,首先是以“造就北疆文艺劲旅”为前提的。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把培养艺术人才尤其是艺术拔尖人才作为繁荣文艺的根本性、基础性工作来抓。例如戏剧创作方面,我们在省艺术学校连续开办了五期编剧班以培养编剧人才,又在全省三级创作网的基础上,优化组合、集中拔尖人才成立全省戏剧创作中心。现在中心创作成员已达40余人。这次晋京的六台剧目,都是中心剧作家的新作。我们还十分重视剧作家整体素质的提高工作,先后选派多名创作成果显著的中青年剧作家到中央戏剧学院进修深造,培养跨世纪的编剧尖子人才。
我们是地处祖国北疆的边远省份,文化发展较晚,文化积累也不丰厚。如果说时至今日我省的戏剧事业有长足发展的话,关键的因素是我们有一支好的创作队伍。这是一个创作群体,我们就是靠这个“集团”的集体力量,推出一台台优秀剧作的。
三、制定了一些好措施。为了牢固树立精品意识,鼓励多出艺术精品,1987年,我省就制定了繁荣文艺创作的12条措施,设立了政府级天鹅文艺大奖及成立奖励基金会,出台了为评定省级青年尖子演员、演奏员晋升工资等相应的特殊政策。尤其是戏剧创作方面,只要剧作在全省和全国性演出活动中有较大影响或获奖,都给予奖励。除此之外,省文化厅还建立了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奖励基金会,对有突出贡献的艺术家给予重奖。
在实施各种鼓励、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我省还成立了由主管领导和专家组成的重点剧目策划小组,从一度创作到二度创作,一抓到底。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一项好措施。(本文作者为黑龙江省副省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