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心连职工情系万家——全国总工会实施“送温暖工程”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1-10
第1版(要闻)
专栏:

  心连职工情系万家
——全国总工会实施“送温暖工程”纪实
本报记者袁建达
送温暖,送温暖,送温暖……
元旦春节期间,这极富人情味的词儿频频出现在报刊版面和电视屏幕上,传递着人间的温馨和友爱。
“送温暖”,是全国总工会正在实施的一项社会保障工程的名称。自1992年初以来,全国总工会根据党中央部署精神,组织各级工会在全国开展了“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的送温暖活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1994年4月,根据形势的发展和职工的需要,全总决定把一年一度的送温暖活动拓展为“送温暖工程”,以实现送温暖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
实施“送温暖工程”,是在党的领导下和政府的支持下,动员全社会伸出互助友爱之手,帮助那些暂时处于困境的职工,为他们排忧解难,办好事、办实事。
      中央领导同志深入基层送温暖,为各级干部作出了表率
“送温暖工程”首先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他们不但就此作了许多重要指示,而且满怀深情地连年深入到贫困地区、灾区,慰问职工,听取困难企业干部职工的呼声和要求,并实地解决问题。
1995年底,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丁华等同志的陪同下,风尘仆仆来到陕西、甘肃两省,慰问受灾地区困难企业和生活困难的群众,并在几次讲话中强调工人阶级是国家的主人,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
1996年年初,李鹏总理来到陕西,亲切看望那里的国有企业和职工群众,并就依靠广大职工克服暂时困难和实施送温暖工程等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胡锦涛、吴邦国、尉健行等中央领导同志1996年也分别在广西、贵州、北京等地慰问困难企业职工和劳动模范。
在1996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和朱镕基副总理在讲话中强调要关心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胡锦涛同志最近对实施送温暖工程作了重要指示。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解决部分企业职工生活困难问题的通知》。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经过各级工会干部的努力,“送温暖工程”逐步走上了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的轨道。
全总着力建设送温暖机制,形成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补充。
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年元旦春节期间,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而处于暂时困难的企业和职工,都能看到一队队工会干部带着慰问品或慰问金,来到他们中间问寒问暖,与他们一起共商企业振兴大计。这“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场面,构成了近年来岁末年首的一道道风景线。
全国总工会已连续5年兵分数路,每路均由副主席带队,分赴各地送去温暖。全总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丁华每当谈起这件事,总是感慨万分,对职工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仅去年元旦春节期间,全国各级工会与各地党政部门一道,就筹集慰问金12亿元,走访调查了6万家困难企业,慰问救济了700余万户困难职工、离退休职工和劳动模范家庭。
如果把工会送去的“温暖”理解为仅仅是给些钱或物,那就很不够了。全总实施的这项工程,已逐步脱离初始阶段,进入到“逐步形成一种机制,使它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补充”的高级阶段。
截至1996年8月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240个地市、1500多个县(市)和10余万个基层、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困难职工档案。各级工会长年坚持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扶贫活动,已达到每年使30万户困难职工家庭脱贫的规模。
据对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不完全统计,已有5万多名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与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家庭建立了经常联系,累计联系困难企业1.8万家,联系困难职工家庭47.6万户。
全国已有23个省级工会、200多个地市级工会和1200多个区级工会建立了送温暖工程基金组织,筹集基金总额达10亿余元。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地工会走出了一条条新路子
有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全国各地工会按照全总的统一部署开展“送温暖”活动,同时又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开动脑筋,大力创新,走出了一条条卓有成效的新路子。
湖南省株洲市总工会从1994年开始就组织开展了“富帮穷、大帮小、几帮一”的企业帮企业的结对子活动。他们先后15次组织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工会主席和技术人员到12个困难企业考察,确定具体的帮扶内容和形式。该市黄丰桥煤矿地处偏远山区,煤炭滞销问题曾一度困扰该矿领导和职工,矿区到处是积压的煤炭,职工工资发不出,只好发煤让职工自己去销售。市总工会及时请来20多个大中型企业的工会主席和供应处长,为该矿推销煤炭,还帮助他们建立了长期的供应关系,使这家煤矿从困境中走了出来。
四川省攀枝花市是一个有30余万职工的新兴工业城市。这个市早在1991年就成立了职工扶贫解困工作协调领导小组。1996年9月,市政府又成立了城市低收入家庭鉴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总工会,从而建立了有力、有序的组织领导体系。他们层层建立了困难职工档案,研究制定了扶持贫困职工的优惠政策,兴办了攀枝花市职工贸易市场,指导和支持基层兴办职工消费合作社。几年来,该市受到帮助的职工达1.4万多户,其中脱贫的已有1万户。
北京铁路局实施的“火车头送温暖工程”体现了铁路行业的特殊性。他们针对铁路点多线长、条件艰苦、流动分散、昼夜作业的特点,开展了“建设生活线送温暖”、“扶贫帮困送温暖”、“贴心人服务送温暖”、“消费合作社送温暖”等活动。其中“建设生活线送温暖”着眼于改善沿线职工的物质生活条件。他们在沿线的小站、工区和作业点普遍建立了小农副业生产基地、小伙食团、小单身宿舍、小浴室、小服务队、小庭院等“六小”设施,使沿线职工日常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保障。
辽宁省葫芦岛市在构筑职工互助补充保障体系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他们通过在全市职工中开展“少抽一盒烟,少喝一瓶酒,少买一次化妆品,为困难职工献爱心”等活动,建立了91个“送温暖工程”基金组织,向困难职工定期提供帮助。该市困难企业一位50年代的劳动模范,退休后患有严重的疾病,因企业困难拖欠工资,无力就医。市总工会了解情况后从温暖工程基金中支出6000多元钱,派专人陪他到丹东看病,解除了痛苦。后来,工会干部又帮助他开办书店,为他生活自理自立提供了保障。
葫芦岛市还建立了职工就业安置体系,为困难企业职工和下岗职工提供培训服务,以便于他们再就业。经过培训,该市目前已有1.8万名下岗职工走上了自谋自救道路。
来自全国总工会的统计数字表明,几年来,各地工会共帮扶困难企业8500多个,其中3000多个企业减亏、停亏或扭亏为盈;各地工会创办职业介绍机构200多个,成功介绍失业或下岗职工重新就业15万人次;开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1300多所,对100万职工进行了培训;工会兴办的经济实体已安置富余职工、待业人员及困难职工家属就业72万人;各级工会兴办的职工互助补充保险组织,已经有1500多万职工参加;各级工会兴办的职工消费合作社已有近6000个,入会社员500多万人;哈尔滨、沈阳、武汉、吉林等20余个城市创办了职工扶贫解困贸易市场……
请别小看这些枯燥的数字。正是这些“数字”,为职工筑起了一道道抵御天灾人祸的防线。
      “互助互济,八方支援”送温暖工程吸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这是一个真实而又动人的故事。黑龙江省密山市困难企业职工吴福顺多年患病。她的丈夫两年前去世后,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贫困的家。4年前,为了供儿子上大学,这位母亲咬牙卖掉了自家的房子。1995年,她的二儿子又考上了北京的民族学院,家里实在拿不出学费,急得她直哭。她家的事牵动了密山市国税局68名职工的心。当该局工会把职工捐助的2400元钱送给她的时候,她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这就是“送温暖”带来的社会影响之一。去年一年,黑龙江省鸡西市有1000余名学生步入各类大专院校,其中有30%的孩子由于各级组织、各界人士的捐助,才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在各级党委的重视和支持下,“送温暖工程”正从工会走向社会,得到了广大职工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初步形成了“互助互济,八方支援”的社会氛围。
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内蒙古等地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亲自抓送温暖,建立目标责任制,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上海、青岛等市总工会成立的职工物资互助中心,随时接受企业捐赠的物资和群众捐赠的衣物及日用品。各地数以百万计的职工参加互助互济活动,组成“贴心人服务队”、“送温暖志愿者服务队”等,为生活困难或老弱病残职工提供各种日常生活服务……
不久前,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总工会等三个部门倡议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向困难职工献爱心活动,短短几天就收到数万元钱及大量衣服,全部及时发放到困难职工手中。该县集成材三厂厂长张明和把上级奖给他的2万元钱主动送到县总工会,要求捐给最需要的职工。延吉市个体协会发出倡议,号召已经步入“小康”的个体户与职工特困户结对子,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个体户们热烈响应。
青岛市的一家百货店在报纸上看到全社会为困难职工捐款捐物的连续报道后,当即将准备店庆的8000元钱拿出,购买了面粉、大米、花生油等生活必需品,走访了330户困难职工,同时与3户职工家庭签定了结对资助协议书,每月定期对他们实行补助。
扶贫济困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党和政府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中国工会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将其发扬光大,赋予其新的生命。实施“送温暖工程”,不仅可以通过为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办好事、实事,切实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而且可以通过发动广大职工和社会各界参与送温暖工程的实施,弘扬中华民族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