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智牵油龙建奇勋——记大庆“新时期铁人”王启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1-12
第1版(要闻)
专栏:

  智牵油龙建奇勋
——记大庆“新时期铁人”王启民
本报记者董伟朱竞若
大庆、铁人,共和国历史上永远值得骄傲的名字。
当年,王进喜让地球也要“抖三抖”的一声吼,把中国贫油的帽子甩到了太平洋。
70年代,大庆原油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跨入世界特大油田行列,而后持续高产稳产20年,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去年7月,李鹏总理来到大庆,听到这个奇迹能够保持到2010年,高兴地说: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我给你们四个字——“功德无量”。
原油的高产稳产,凝结着几代油田职工的心血,也托出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王启民。这位现任大庆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的高级知识分子,从油田开发初期到如今,先后主持了38项重大专题研究和试验任务,取得成果38项,对原油的高产稳产做出了卓越贡献,被大庆誉为“新时期铁人”。
      一
实践求真知,敢为天下先。凭着这股精神,王启民和他的同事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大庆,这个60年代震惊世界的地方,由于地质情况异常复杂,开采过程一波三折。
油田从一开始就是注水开发,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温和注水,均衡开采”。可是,到了1964年,出现了注水三年,水淹一半,采出程度5%的严重局面。按如此含水上升速度,大庆,这个举世瞩目的大油田的开发效果就会很差。
油田开发面临着严峻考验。
这是王启民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来到大庆的第三年。“天当房地当床,棉衣当被草当墙,野菜包子黄花汤,一杯盐水分外香,五两三餐保会战,为革命吃苦心欢畅。”大庆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因整天吃住在水泡旁的涝洼地里,王启民此时已落下终生不愈的类风湿强直性脊椎炎,瘦弱的身躯微微佝偻着,然而,与每一个奋斗在荒原上的大庆人一样,他心中激荡着一腔报国宏愿。当时,上上下下都在学习毛泽东的《矛盾论》和《实践论》,王启民学得深学得透,他用两论的方法观察研究注水开发,形成了与西方传统理论不同的独到见解。此刻,他不顾人微言轻,站出来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大庆油田油层多,且厚薄层的渗透率相差极大,呈典型的非均质状态。我们要利用油层与油层之间,同一油层的不同部位的非均质特点,因势利导,逐步化解,转移接替,才能保证油井高产。
王启民这番见解意义非凡,局领导马上表态:“你两论学得好,讲得很有道理,要快拿出证据。你带个小组,大胆地试一试。”
王启民和另外两个同志选了一口含水已达60%的油井进行实验,结果,油井日产量由原来的30多吨增加到60多吨,而含水则保持稳定。油田推广了他们的经验,一批日产百吨的高产井诞生了,一条中国自己的注水开发油田的新路子被趟出来了。
王启民说:“当年我们这些毛头小伙子夸言‘跨过洋人头,敢为天下先’,确实始终是我们这一代大庆知识分子身上激荡的精神。”“非均质”理论后来成为大庆油田开发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其经典性和现实意义都是无可替代的;而“因势利导,逐步化解,转移接替”的开采方式,不但控制了含水上升,而且最终使原油产量攀上了5000万吨的高峰。在国家最需要石油维持国民经济的1966年至1967年间,王启民等人根据“非均质”理论推进了“转移接替”开采方式,使大庆油田的原油产量在1976年达到5030万吨,跃入世界特大型油田行列,王启民也由此在1978年获得首次全国科技大会奖。
王启民与大庆油田共同迈向辉煌的高峰。
      二
“什么时候精神都不能趴下。咬牙挺过来,人生和科研都会出现新天地。”为实现理想,王启民无数次含笑负重
1984年,已担任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地质师的王启民,又受命承担大庆油田1986年—1995年第二个5000万吨稳产10年的规划方案编制任务。
石油工业的血液,经济的命脉,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要求,这个10年年产5500万吨不能降。
从哪里寻找稳产的突破口呢?从此,王启民办公桌上多了两块特殊的岩芯,胶结致密,渗透性差,像煤矿中的矸石,它们来自特殊的储层。这类一般在20厘米以下的油层被认为没有开采价值,没有被列入国家矿藏储量表内,称为表外储层。这种表外储层在大庆油田十分发育,每口井都有,每个油层都有,单个看微不足道,但加在一起却很肥。如果开采出来,等于为国家又找到了一个大油田。
科学研究也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依据原油多是异地生油层运移过来的原理,王启民提出用水驱的办法加上其他工艺,是能够把它采出来的。
说干就干,在油田领导的支持下,1984年末,王启民打下了三口实验井,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失败:三口井全部报废,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王启民心情沉重了好久。但是,形势严峻,没有退路,1986年,在局领导的支持下,制定了更为详细的计划,王启民等又冲上第一线。
他们在南部开辟了一个小型实验区,共部署了19口油井,终于取得了第一步的成功。
1988年,他又带领实验组选择了最差的油层——含钙表外储层,去冲击目前开采界限以下禁区中的禁区,进行“敲骨吸髓”式的开发。他们采用节约高效的新式布井方法,突破了禁区,使表外储层不能开采成为历史。
为了这一天,王启民不知道咬了多少次牙。他有个绰号叫“王罗锅”,多少年来,他的腰就没有直过,有时疼得钻心,他就数着天上的星星挺过去。为了这一天,王启民和他的战友们整整奋斗了7年,解剖、研究了1500多口井。
开采表外储层禁区的突破,不但为大庆原油稳产5000万吨提供了保证,而且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经反复测算,表外储层的储量达7亿多吨,开采出来可为国家增加2000多亿元财富。
      三
“为国争光,为中国人争气”的强烈愿望和民族意识是王启民等大庆知识分子工作时最真情的流露和永恒的动力,无论什么时候,大庆人心中装的最多的是国家
在国家、民族这个问题上,大庆人有最沉重的感情负担和深切的责任感。
进入90年代,大庆油田全面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这时,如果沿用世界上采用的“提液稳油”的办法,年产液量将激增1.62亿吨,这会大大降低生产效益。
可是,大庆必须稳产,这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大局的问题——每一个大庆人心中都能掂出它的分量。
国家领导人找到了大庆的领导,大庆石油管理局的领导又找到了王启民:“能不能稳产?”目光中露出焦灼和期盼。作为油田“活地图”和“活字典”的王启民,心中早有一本帐,他点点头,并拿出了一张绘制好的油田高含水后移5年地图表。
稳油控水——作为重大战略方针,在1991年被提出来。这一巨大系统工程,将涉及到以沉积相为重点的精细地质描述和可采储量预测等一系列配套技术及上百个攻关课题。全油田几万名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
王启民的脑袋里装的都是如何“稳油”,怎样“控水”。一次,春节搞晚会,院里排话剧,缺一个院长的角色,同志们让他去演。可是,王启民忘记了角色真的当起了院长,在台上大讲“稳油控水”。开始时同志们不知怎么回事,反应过来后开怀大笑,笑他们痴迷的院长。
经过集思广益和严格论证,王启民提出了“三分一优”的具体做法和调整原则。这样就打破了油田高含水后期要实现稳产必须大幅度提液的传统观念,使“稳油控水”有了可行的操作性。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王涛闻讯来到大庆,看到他们把每年含水上升率控制在1%以内,高兴地说:“我要给你们做个磨盘大的金质奖章!”
到1995年底,“稳油控水”获得巨大成功,与国家审定的“八五”油田开发指标相比,5年累计多产原油610.6万吨,累计增收节支150亿元。这标志着大庆人又攀上了一个新的油田开发的世界高峰,因为世界上同类油田高产稳产的最长年限仅为12年。
1996年,5000万吨以上稳产第三个10年的战役拉开了序幕。这一年8月,王启民担任了研究院院长,带领全院科技人员为实现“功德无量”的油田二次创业目标而继续拼搏。现在全油田正在广泛开展向“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学习的热潮。大庆石油管理局命名王启民为“新时期铁人”,并号召全油田向他学习。
王启民说:“大庆油田的科技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完成的。我的作用太微不足道了。”确实,面对弓着腰瘦弱的王启民,你很难把他与大庆的辉煌历史联系在一起。可是,你透过深夜的灯光看着王启民忙个不停的身影,就会觉得正是这星星点点的灯光终于汇成巨大的能量,让世界震惊,让中国骄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