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构筑都市的灵魂——走向文明的大连(中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1-08
第1版(要闻)
专栏:

  构筑都市的灵魂
——走向文明的大连(中篇)
本报记者马利
蓝天,大海,绿地,白鸽。
穿行在大连的街头,满目风光撩人心魄,令人赞叹。优美的环境只是都市的外观,更美的应该是人的精神风貌,那是都市的灵魂。为构筑都市美丽的灵魂,大连从提高人的素质入手,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工程。一个更加文明、美丽的大连城向你诉说着她的点滴往事。
      从“净化语言”入手荡涤心灵的灰尘
几年前,一位顾客要儿童商场一名女营业员把挂在柜台上方的一件玩具拿下来看看。女营业员生硬地说:“挂在那里,你不会看吗?”
顾客当即投诉。女营业员受到二级违纪处罚,取消当月奖金,高级营业员下浮到中级,取消当年晋升工资资格,并扣罚全年承包奖的一半。
豪爽与直率,是大连人性格的主色调。但这种直率中,有时夹杂了一些语言的泥沙,日常用语中的粗话甚至脏话,常常使一些外来客皱起眉头。
几年前,一位外籍华人乘公共汽车浏览市容,他没听清售票员报站,便又问了一遍。得到的回答却是:“脑子有病。”起先,他还奇怪怎么用这4个字作为站名,后来看到乘客们揶揄的笑容,知道是在奚落自己,不由得摇头。
曾有6位欧洲女游客,慕名来到大连。她们原本打算在此享受一番。可这里服务态度的生硬,使她们打消了这个念头,匆匆离开大连。
“言为心声”。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把语言美当作一项“工程”来抓。从1991年开始,全市开展了“净化语言”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市民告别粗话脏话。
西岗区建设街道,有一份“净化语言自检自责统计表”,如果哪位职工讲了脏话,就得到自己名字上画上一个横杠,五个横杠扣罚半个月奖金,十个横杠,一个月的奖金全没有了。
草坪、花坛旁那些“严禁入内”、“违者罚款”之类命令式语句,如今都改成了动人心弦的有诗意的语言:“依依芳草,踏之何忍”、“爱护绿地就是爱护生命”。美好的语言,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通过抓语言,人们开始注意修身,把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与大连的整体形象联系在一起。
每个夜晚都有数万人聚集的音乐广场上,人们静静地聆听音乐。贝多芬的《命运》,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柴可夫斯基的圆舞曲……人们或席地而坐,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或踏着节拍,翩然而舞;周围是一片片绿地,竟没有一只脚踩进去。记者有意试探一下,一只脚刚刚踏上绿地,立即听到孩子稚嫩的劝阻声:“每个公民都要讲究社会公德,请叔叔阿姨不要践踏草地……”
有人特意作了统计,音乐广场晚会有2000多人聚会,200多人吸烟,地面只找到一个烟头。劳动公园搞开放花展,千盆万盆鲜花,无一丢失。大连人,在建设美丽家园的同时,自觉地抖落身上积习的灰尘,优美的环境与文明的精神谐调起来。
      擦亮服务的“窗口”以真诚的笑容对待来客
“一句贺词,浓缩了我对您的祝愿,又是一个美好的开始——新年岁首,祝您,祝世上好人一生平安。”
大年初一,正大集团康地深圳有限公司大连办事处的郎晓光先生乘上一辆挂红花的红色夏利出租车,刚坐稳就见到了这张贺卡,并享受到了新年第一天的免费服务。他感慨万分:“我在大连无亲无友,大年初一却遇上亲人。”
大连是一座开放的国际城市,是一座美丽的旅游城市。服务行业是大连的“窗口”,服务态度的优劣,关系着城市风光的增色和减色。
市委市政府认为,抓道德建设首先得擦亮大连的“窗口”。80年代中期,市政府先从自身的改革抓起,设立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建立联合办公制度,将有关部门集中到一幢楼办公,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支笔审批。大连海关也改革了过去的工作程序,设立了申报大厅,实行报关、验货、缴税一条龙,使工作周期由过去的6天至7天,缩短为3小时至4小时。
市委办公厅坚持“处理公文不超过一周,批复请示报告不超过三天”。公安局系统摘掉了派出所单位“电话不外借”和“学习不办公”两块牌子,推出“大小事情认真办,能办的事情马上办,符合政策的事情积极办”。在“服务”二字上,大连人把文章作透。“跟踪服务”、“延伸服务”、“敞开服务”,服务行业把方便给了群众,把麻烦留给了自己。
全市1万多辆出租车,是1万多流动的“窗口”。他们常年保持车况良好,司机衣着整洁,礼貌待客,每年都收到千余封表扬信。
车主孙德均,将一位台商遗失价值10万元的钻石归还失主,并谢绝了酬金。有4名外地来大连开会的客人,没有找到接站车,满腹怨气,正巧车主曲成煜路过此地,主动将他们接到市政府,不收车费,并说:“就当我是替政府接站的吧。”市政府接到表扬信后,奖他一台彩电。曲成煜发自内心地说,任何一个大连市民,遇到这种情况,都该自觉维护大连形象。
大连天百集团有限公司,从1994年围绕顾客购物最关心的问题,推出“十五条龙”的系列服务,有头有尾,有始有终,保证顾客“不满意就退货”,直到满意为止。退货从小到几元、几十元的一把剪刀、一斤月饼,大到几万元、几十万元的裘皮衣物、翠钻戒指。“服务”周到,赢得了效益,也为大连人赢得了荣誉。1995年,创下全国万平方米以上大型零售企业“千日无一例社会投诉”的新纪录。
      把温暖送给最需要的人让城市充满爱心
一说到亲人,人们总会想到那张以血缘为主线结成的亲戚网络。
大连人心中的亲人,超出了“血缘”的界限,他们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寻找那些弱者、困者、急需帮助的人,给他们送去亲人般的帮助与关怀。
黄淑卿大妈是卖大饼子、咸鱼起家的,如今她成为年上缴利税百万元的双盛园餐饮集团公司总经理,却没有忘记救济有困难的人。10多年来,哪里遭受自然灾害,哪里的学校遇到困难,她都慷慨解囊,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中心区民主街道的十位孤寡老人,庄河仙人洞镇敬老院的32位孤寡老人,能享受到现代生活的温暖,忘不了黄淑卿,忘不了这个比亲闺女还亲的亲人。10名孤儿和弃婴,因为黄淑卿的关照,有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进幼儿园、上学,有了幸福的童年。
黄淑卿说:“要用自己的热去温暖生活。”
大连市委、市政府把扶助贫困、弱者当作责任。市长薄熙来说:一个城市发展的理想境界,经济上应该是富足的,精神上应该是充实的、健康的,市民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进取向上的。
“敬老认亲”、“扶贫帮困”,在大连被当成提高人们道德水准的两个工程。不在金钱的多少,在于感情的真诚和思想境界的提高。
两个工程开展以来,市内有1000多个单位帮助1000多户居民和农户开展了“万名党员包万户”活动,有14000多名党员干部使14000多个贫困户得到帮助。
1994年,大连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台风袭击,直接损失达24亿元。1995年春天,许多党员干部纷纷赶到第一线包贫困户,帮他们解决口粮、住房、种子、化肥,甚至在地头帮他们耕地,使他们顺利渡过难关。老百姓感动地说:天上太阳远,地下太阳近,“老八路”又回来了。
孙承兰是个退休工人,在她的带领下,全家人17年如一日照顾14位孤寡老人,被评为全国敬老好儿女。一个老人去世了,火化前,他远房的侄儿捧着孙承兰的手哽咽着说:“嫂子,俺大爷活了84岁,全亏了你们全家人,您就是大爷的亲闺女。”
被评为辽宁省好儿媳的倪学珍,19年来精心照料瘫痪在床的婆婆、双目失明的公公。
大连市委、市政府把“敬老”当作市民的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以宣扬和提倡。市长薄熙来说,敬老活动,100年以后还得搞。关心老年人,了解老年人,学习老年人,更是教育下一代的需要。
“亲人”,这个充满温情的词在大连有着更为深厚的内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