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舅舅的报纸情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1-14
第12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舅舅的报纸情结
罗海岩
去年11月6日,当我听到舅舅因长期患病去世的消息,从北京匆匆赶到唐山市时,只见舅舅简朴的房间里,桌子上端端正正地摆放着他的遗像,旁边是一张当天的《人民日报》,几篮鲜翠欲滴的鲜花映衬着它们,显得格外醒目。
屋里还是过去的老样子:桌子、茶几上摆放着一叠叠的报纸、刊物和书籍。尽管舅舅因患帕金森综合征,早已不能看报了,但每天送来的报纸仍整齐地摆放在屋里,成为醒目的景观。可以说舅舅的一生中一天也没有短缺过报纸。
50多年前的战争烽火中,年轻的舅舅杨翊中毅然从当时遵化县的一所教会中学辍学,奔向共产党活跃在冀东地区的部队。尔后一直在冀东军区主办的冀东日报社工作。唐山解放后,他先后任市电台的副台长和市报的总编辑、党组书记、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等职。为使自己负责的工作与党的方针政策同步,他殚精竭虑,耗费了一生的心血。他像爱护眼睛一样珍视着每天的报纸。在我的记忆里,舅舅每晚下班时,黑色皮包里总是装着当天的《人民日报》和省、市的党报,晚上把白天因工作忙、无暇看完的报纸再在灯下看上一遍,最后把好文章再精心保存下来。
次日下午,追悼仪式在医院告别厅举行。灵榻边黄色的菊花、洁白的马蹄莲、碧绿的君子兰和松枝映衬着他清癯的面容,覆盖在他身上的党旗鲜艳夺目。那份《人民日报》依然与他相伴。虽然后事从简,没有告诉市里的一些新闻单位,但许多老记者、老编辑还是自发地纷至沓来,小小的告别厅里盛不下人们的无尽哀思。舅舅领导宣传工作,特别是党的新闻工作所表现出来的风范和人品,深为所有与他共事过的人们的赞誉,这都是和党报的荣誉联在一起的啊!
追悼仪式后,灵车带着人们的哀思,驶向火化厂。老人身边依然是鲜花、党旗和那份报纸。当灵柩在哀乐声中即将被推进火化室时,表姐伏在他的脸上悲痛欲绝地亲吻着:“爸爸,让我再看你一眼……”当我把她拉开时,她高高地举起刚刚拿起的那份报纸,大声叫我:“海岩,快把报纸给送去!”
我接过这张报纸、这张滴上了许多泪水的报纸。它是舅舅毕生的情结,是他生命中精彩的乐章。我把报纸郑重地放在鲜花旁、遗体上,把它们一起推向了后边的火化室……
舅舅没有留下丰厚的物质遗产,生前也没有一丝非分的物质享受,身后只带走了一份党中央的机关报!办报纸、看报纸,曾经给他带来了多少欢乐啊!报纸注入了他生命中的亮色,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党报事业。当他可以永远休息的时候,他一定有着深深的慰藉:带着一生相伴的报纸,带着对其一生的无悔衷情,带着人们对他的准确而极深的理解。
舅舅的报纸情结,体现了一位有50多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对党的宣传事业的眷恋,而更深的意义则是由此体现出他对党的深厚感情。回到北京,我被这件事久久地缠绕着。几天后,我和一位已担任了我军高级将领的亲属谈及此事时,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他对我说:“我是技术干部出身,几十年来有些进步,从报纸上得益匪浅,报上的好文章我已经剪贴了十几本,可以说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党报的影响……”他的眼角慢慢地渗出了泪水,郑重地对我说:“你记着,我身后也给我带去一份《人民日报》!”
是的,报纸越来越成为我们须臾不可少的传媒手段了。其它传媒工具的增加,并未削弱报纸的社会功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党报仍负载着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
我追思着:是舅舅从新闻的A、B、C讲起,引发了我这个当年的知青对新闻的爱好;当社会上充满着诱惑的时候,是舅舅给了我至真至纯的敬业教诲;当我走进新的工作岗位的时候,又给我诸多的鼓励……“逝者如斯夫”,生者当更强。舅舅的报纸情结,将鼓舞着我笔耕不辍。
让党报永远成为真理和正义的化身,给人们带来温馨、真挚和光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