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波黑和平之舟临险滩——布尔奇科访问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1-15
第6版(国际)
专栏:通讯

  波黑和平之舟临险滩
——布尔奇科访问记
本报驻南斯拉夫记者吕岩松
1月的波黑天低云暗,雪漫长空。如同天气一样,布尔奇科居民的心情也是阴郁的。有关该地区最终归属的谈判正在罗马紧锣密鼓地进行,而下月15日国际仲裁委员会负责人罗伯特.欧文将正式宣布仲裁结果。这不仅关乎布尔奇科的未来归属,同时也将成为其数万居民命运的转折点。
记者赶到布尔奇科采访时恰巧是个星期天,街巷空荡荡的,很难见到行人,只有两辆铲雪车在忙碌着。市区的民居多为独门独院的二层小楼,被炮火摧毁的房屋大部分已经修复完毕。看得出,城市的生活已基本走上了正轨。
不过人们难以忘记,战争期间的布尔奇科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这座位于萨瓦河畔的波黑东北部重镇面积虽不足500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却极具战略意义。对波黑塞族人来说,这一狭长的走廊地带不仅是连接东部和西部塞控区的唯一陆路通道,同时也是他们与克罗地亚克拉伊纳原塞控区及南斯拉夫同胞保持联系的重要枢纽。而对于穆克联邦来说,得到布尔奇科不仅可以把波黑塞族领土拦腰斩断,而且还将借此打通波黑中部与克罗地亚之间的通道,获得萨瓦河出河口。塞族军队与穆克联军为了争夺这块战略要地一度进行了殊死搏斗。据统计,仅塞族方面就有3000多人战死,7500多人受伤。由于塞族军队占有优势,因此它在整个战争期间一直控制着这块土地。1995年底签署的代顿协议明确划定了穆克联邦和塞尔维亚共和国两个实体的版图,唯独在布尔奇科仅把双方军队按当时的军事对峙线隔离开来,其最终归属将由国际社会日后仲裁。
布尔奇科区执委会主席米欧德拉格到罗马参加谈判去了,副主席博基切维奇与执政的塞尔维亚民主党区委会主席科伊奇两位先生接待了记者,并阐述了塞尔维亚方面对仲裁问题的立场。他们认为,代顿协议明确规定了49∶51的领土划分比例。塞族目前拥有的领土与波黑领土49%相比还差200多平方公里,这一差额应在布尔奇科地区得到补偿。另外,代顿协议明文规定仲裁对象是“整个布尔奇科地区”,而不仅仅是市区。塞族不但不想放弃这座城市,而且要求将目前由他们控制的仅有6公里宽的走廊地带拓宽到20公里。这意味着布尔奇科周围目前为穆克联邦控制的许多村庄将划到塞尔维亚共和国境内。那么,生活在这里的其他族居民是否会因此而沦为难民?博基切维奇副主席说:“只要他们遵守塞尔维亚人的法律,完全可以继续生活下去。”不过,这位官员也承认,经过多年战争后,各民族很难一起生活了。
布尔奇科战前共有8万多居民,其中6万是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人。战争期间穆克族居民背井离乡逃到本民族控制区。现在,布尔奇科已经成了单一民族结构的城市,在5万多名塞族居民中,有一多半是从外地逃来的难民。穆克联邦近来强烈要求将布尔奇科归还给穆克族居民,并指责塞尔维亚方面企图通过大规模移民来霸占这一地区。针对这一问题,科伊奇先生说:“战争彻底改变了波黑的民族分布状况。许多战前塞族居民占多数的城市划归了穆克联邦,塞尔维亚方面并没有要求归还。布尔奇科是塞族人必需的生存空间,这同样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
记者请博基切维奇先生设想一下,如果国际仲裁机构做出有利于穆克联邦的决定,塞尔维亚方面将如何处置。这位执委会副主席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激动地说:“布尔奇科是塞尔维亚的城市,我们不会放弃它。”这不由得使记者想起刚刚从一位塞族保安人员那里听到的一句话:“我们塞尔维亚人失去了萨拉热窝、克拉伊纳,这次绝不交出布尔奇科。需要时我会再次投入战斗。”记得当时他的身边还斜放着一支自动步枪。
结束采访,记者驱车驶上了著名的布尔奇科走廊。道路上巨大的弹坑、两侧被炸成废墟的居民区无言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在那一片片阴森恐怖的废墟中,竟然还住着不少从外地逃来的难民。他们是战争的受害者,而对布尔奇科的仲裁,有可能使他们再次踏上飘泊四方的征程。
记者的汽车在大雪中抛锚了,无法继续前往穆克控制区采访。不去也罢,波黑战争没有胜利者,穆克族居民同样有着苦难的过去,他们对布尔奇科的未来也一定有着自己的焦虑和希冀。但愿波黑和平之舟能平安越过布尔奇科这个险滩继续前进。(本报布尔奇科1月12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