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轮回”好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1-22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轮回”好苦
李景阳
每次从电视中、报纸上听到或看到“轮回”这一字眼就觉得不舒服。不说“四季交替”,却非说“四季轮回”不可。“四季”,总让人想起生机盎然,怎好以“六道”(常说“六道轮回”)中的畜生、饿鬼作比?电视中作十二生肖剪贴画介绍,也说,“一年一个属性,十二年一个轮回”。十二生肖,人人相关,“轮回”的“打击面”也真够宽。地震局的专业人员也熟练地使用“地震若干年一个轮回”的说法,何不使用道地的术语——“周期”呢?
我对“轮回”一词的理解,始自著名哲学家、佛学家任继愈老先生的权威性解释。17年前有幸听任先生讲课,讲到“六道轮回”时,他用通俗的语言说:你若不从善,就让你今儿个变畜生,明儿个变饿鬼,后儿个入地狱,让你变这变那,受尽轮回之苦。从此我就留下一个印象,“轮回”,是个折磨人的东西。
市场经济发展起来,广告、品牌“日新月异”。这一气氛也感染着语言界。一旦某人在用词上玩了一回时髦,相习者便立刻蜂拥而至。于是那个“新词”便语义朦胧地到处乱飞,用者糊涂,读者听者更不明白。此种盲目正像闹市里的情景。某一处排起长队,过路者也不问卖的是啥货色,便往里面挤。新近见不只一个人讲“文化大文本”、“哲学文本诗化”、“文学文本哲学化”,还有什么“元文本”之类。限于个人水平,不敢断言,这是不是“不明飞行物”。反正我只晓得外交的、商务的、司法的那类“文本”。
唯“磨合”一语含有“合理内核”。它自汽车后车窗的那张条子进入文学界,进入体育界,又进入学术界。大意约摸是“适应”的意思。尤不敢苟同的是学术论文中使用这个含混不清的词。除“适应”外,用者还赋予它研究、切磋、练习的意思。有人也在口语中赶这个“时髦”:“回头我们磨合磨合!”你就说“回头我们商量商量”多好!诸如此类,还有文艺界似乎已经通行的“演绎”(表演)、“诠释”(演奏)之类,笔者始终不敢苟同。
时代更新,语言有变,十分自然,并不奇怪。文章中出新词新语,有一定的“健康”成分。其一,为表达新事物寻找新概念;其二,为旧事物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前者不可不为。后者则部分为必要,部分为“耍花活”。“耍花活”,则大半系浮躁者所为。其实,玩新词,创新义,总离不开原有的符号材料,看来很新奇的用语,大抵不过是新旧、古今、俗雅以及各学科之间语词的相互“借调”而已。如此便带来一种语言现象:某人借用一语,带有譬喻的意思,接着就有人效法,非得把它变成专用语不可。逐新猎奇意识颇重的当今,此风尤盛。然而文章还应以“质”为主,以“文”为佐,过多追求词语的花哨,其实是少内涵与底蕴的表现。
笔者使用“新词”总是小心翼翼。一来,倘有牵强之嫌则不用,二来怕新词由于多人“倒手”已转化为“陈言”。古人曰:做文章当“陈言务去”。“陈言”,其实往往是用滥了的“新言”。在用词上一味追赶“时髦”,到头来或许只落入了陈言俗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