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创海上中华名牌——“华铜海”轮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1-23
第1版(要闻)
专栏:

  创海上中华名牌
——“华铜海”轮纪事
本报记者朱竞若王尧
编者按:“华铜海”轮实际上是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在大海的惊涛骇浪中,在国际市场的角逐中,它的管理为何如此之好,使老船如新,青春常在?它的服务为何如此之优,受到国际航运界普遍赞扬?它的效益为何如此之高,成为海上中华名牌?它的凝聚力为何如此之强,船员协作上进吃苦奉献蔚然成风?较早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固然是前提条件,而以人为本,构筑命运、荣誉、利益共同体,坚持领导身先士卒,则是“华铜海”轮取得骄人业绩的关键因素。这一点对搞好国有企业不无启示。     
银灰色的船身,雪白的驾驶台。一望无际的大海,衬托出中国远洋两个文明建设标兵船——“华铜海”轮雄伟的身姿。
这艘6.5万吨的远洋货轮,在惊涛骇浪中创下了骄人业绩。12年来,它安全航行95万海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43圈,保持了年均99%的营运率,为国家创利1655万美元。它以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被国际航运界誉为“中国出租船舶的一面旗帜”。
走上这艘巨轮,人们更会惊叹。这艘12年未进厂维修的巨大货轮,从甲板到机舱、到每一个角落,处处整洁如新。它在大海上服役22年,主要设备仍然保持着出厂初期性能,仍能跑环球航线和无限航区。一位权威人士说:中国的远洋船舶如果有20%达到“华铜海”的水平,中国远洋船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就会上一个大台阶。
这艘80年代购买的二手船,是如何角逐国际市场的?“华铜海”人的“秘密武器”,将为中国远洋事业注入怎样的活力呢?
  高效益:来自三个争创一流
1984年5月,广州远洋运输公司的6.5万吨级散装货轮“华铜海”轮开始担负出租任务,它先后为美国、日本、英国、瑞典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租用,每分钟租金8美元。时间就是金钱,当时国际航运市场萧条,“华铜海”轮决心以高效益赢得高信誉。
多装快跑求效益。“华铜海”挂靠秦皇岛港装煤,为了在港口限定水尺内多装货,他们设法排去压水舱,当货上船后,细心观察的船员又发现,按照传统的大舱均衡载货方法,船舶六面吃水深度不一样,说明还有潜力。当时正值深夜,船长、大副、二副、三副、驾助当即全部出动,经过昼夜奋战,细致调整,终于使这六面吃水深度达到了完全的一致,载货量由此提高了551吨。两年后再次挂靠时,他们又向原有纪录发起挑战。经过仔细调查,发现船上22个水舱内还有地脚水,多排一吨水就可多装一吨煤。他们把潜力挖到了极限,甚至船上的淡水也减少到最低量,待船出港后再开动造水机造淡水。这次的载货量在原有基础上又提高了318吨。
不辞劳苦,精益求精。他们在实践中总结了为租家提供一流服务、创造一流效益的四个原则:装货到最大水尺,航线走最经济航线,非生产停泊时间最短,费用开支最省。
“华铜海”出租后的第二年,由美国康福特港卸完矿石后,前往新奥尔良受载粮食。装粮对船舱的洁净度要求很高,为了给租家争取船期,“华铜海”人主动提出利用航行的36个小时自己扫舱。舱高18米,宽32米,打扫要经过五六道工序,他们全船行动,两天一夜没有合眼。船舶一进港,就发出了“准备装货”的通知。12年间,该轮先后有24次由装矿石、煤等改为装粮,他们都是自己扫舱,并在严格的港检中一次通过。
只要对租家有利的事,他们就干,为了给租家创造一流的效益,他们绞尽脑汁,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去争取。
一次,“华铜海”轮由秦皇岛驶往丹麦,租家突然电告,要求提前数天赶到,否则将蒙受重大损失。按此要求,“华铜海”必须以每小时13.5海里的速度即70年代出厂时的航速昼夜全速前进。“华铜海”人检验了设备,分析了全部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决心全力以赴。他们全船一心,加速前进,闯过了南海的热带风暴区。当船顺利行至比斯开湾的时候,又遇上了九级顶头风,在狂风恶浪中,他们采取了非常措施:用人工控制主机转速。经过近30个小时的搏斗,终于成功闯过大风区,准时抵达目的地。
远航十多年,“华铜海”人打下了一个又一个硬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没有出过一次事故,没有误过一天船期。勇气、智慧与汗水,凝结成中华海上第一品牌的盛誉。
  严管理:使旧船如新焕发青春
红色的甲板、浅灰色的舱盖,几乎一尘不染,刚漆过的船壳油光瓦亮,生活区优美雅致,炉台餐具干净整齐,所有物件放置井然。然而,更令人惊叹的,还是这艘远洋船保养完好的设备性能。在一次通过苏伊士运河的抢点冲刺中,它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甚至开出了出厂前的试航速度——每小时14.5海里。
是什么让这艘旧船焕发青春?首任船长叶文龙回顾往事,总结了三个字:干!干!干!这个干,是吃大苦耐大劳。
实行船舶自修,大小项目全部由船员包起来,是“华铜海”轮走向市场后管理上实行的一项重大改革。它把维修与保养绑在了一起,也把船员的命运、荣誉、利益与船舶紧紧地融在了一起。
“华铜海”轮是从日本人手中买下的二手船,要让它旧貌变新颜,第一项工作就是从里到外全面敲锈上新漆。这是艰巨的工作,仅以维修高边柜为例,船上12个高边柜钢板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铁锤一敲,响声震耳,锈粉飞舞,干上几小时,锈粉与汗水沾在一起,船员成了锈人。船过赤道时,柜内更是热浪灼人,进柜如进火炉,出柜如出浴池。12个高边柜最后敲下的锈粉竟有10多吨。甲板上的各类管子底部锈蚀严重,他们逐条卸下、除锈、焊补、上油、上漆,再接上去。20厘米长的铲子,磨得只有七八厘米长了,一些有棱有角的锤子,变成了铁疙瘩。从更换18米高的大舱钢板,到主机马达的维修,到双层底压水舱的清洁,船员辛勤的汗水,洒遍了船上的每个角落。
围绕着自修与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华铜海”轮吸收国际航运界先进经验,探索符合中国船情的管理办法,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括裁减编制,推行满负荷工作法,实行一人多职,一专多能;打破部门和工种界限,实行全船大协作;推行方针目标管理,将全船质量管理目标分解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分配上实行四个倾斜,即奖励向一线、向苦脏累活、向关键岗位、向有突出贡献者倾斜,让船员们享受到改革的实惠和劳动的成果。
船员的素质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船员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学管理、学外语,蔚然成风,人人都是一专多能。改善和恢复设备性能的高难度技术活他们也拿了下来。如造水机经过解体保养和反复调试,日造淡水由15吨增加到23吨至30吨,基本恢复到了原设计水平。在他们的精心养护下,船舶的衰老期不断推延。12年间,“华铜海”节约修理费2171万港元,节约修船期294天,如果将节约的船期换算成租金,相当于多创收240万美元。
  凝聚力:表现为协作、上进、吃苦、奉献
走进“华铜海”船员中间,你会感到他们身上有一股股的劲在往上冒。协作、上进、吃苦、奉献,八字船风融进了船员的一举一动。每当船舶挂靠国内港口,在附近休息的船员会闻讯而来,上船帮着工作。这个集体有一种特别的凝聚力。
一次隆冬时节,“华铜海”轮挂靠荷兰鹿特丹港。卸货的时候,被称为远洋轮“三巨头”的船长、政委和轮机长与船员们一起放弃休息,冒着严寒,在船壳外侧搭起跳板,争分夺秒地敲锈上漆,保养船壳。目睹船舶“首脑”与水手一起吃大苦流大汗,港口管理人员无比惊讶。“华铜海”轮出租10年,远航12年,我党优良传统一天也没有丢,他们坚持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坚持领导身先士卒,坚持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三个坚持,使“华铜海”人获得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
船员说:哪里最苦最累最危险,哪里就有领导在。大修开始之时,艰苦的劳动曾让一些船员望而生畏。此时,船长叶文龙第一个抡起24磅大锤,在工作条件最差的地方一锤一锤地干,看着重重汗水湿透船长的衣衫,人人奋勇。
每一个艰难危重的时刻,党支部都是全船的精神支柱。他们树立了这样的行为准则:要求船员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船员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在“华铜海”,每一位领导干部、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是一个表率。一次,船舶自温哥华返航至白令海峡,遇上严寒和九级大风,船摇晃到35度,海水阀突然破裂,海水从裂口处喷入机舱。轮机长张余江当即冲上去,用身体堵住裂口,任冰冷的海水冻紫全身,坚持到海水阀修好。
“华铜海”轮深入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一直与船舶管理体制的改革结合在一起,与加强船员思想建设、文化建设、业务建设结合在一起,既解决船员的思想问题,又关心每个船员的切身利益。
一个好支部,带出了一支硬队伍。12年的艰苦奋斗,“华铜海”形成了为国家的奉献精神,连续作战的吃苦精神,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全面自修的自主精神,爱船如家的主人翁精神,振兴远洋的拼搏精神。这六种精神,成为“华铜海”精神的核心。
这个先进集体,被交通部授予“两个文明建设标兵船”荣誉称号,先后40多次受到交通部、广东省和中远总公司的表彰。今天,“华铜海”的科学管理模式、协作苦干精神,已在广州、大连、上海、青岛、天津等五大远洋公司激起深远的回声,成为振兴中国远洋事业的一股强大力量。(附图片)
压题照片:“华铜海”在远洋航行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