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假酒之害猛于虎——云南会泽假酒中毒案查处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1-26
第2版(要闻)
专栏:

  假酒之害猛于虎
——云南会泽假酒中毒案查处纪实
本报记者苏宁
1月25日,数声正义的枪声,宣告了震惊全国的云南会泽假酒案的最后终结:造成36人死亡、100余人致伤的罪魁祸首——李荣平、蒋红梅、尹广才、彭传云、陈建武5名罪犯分别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当天在曲靖地区被依法处决。
日月昭昭,苍天在上。随着正义的枪响,36个屈死的冤魂可以瞑目了。但是善良的人们还是不禁要问:这一切究竟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同样的悲剧在不同的地方一次又一次重演?我们不得不重新回首那惊心动魄的一幕一幕。
      一场和死神争夺生命的战斗
去年7月10日上午9时,地处者海镇的会泽县铅锌矿职工医院防疫站站长姜兴文打电话向县卫生防疫站报告:他们医院收治的3名病人病症奇怪。经临床诊断和化验检查,怀疑是甲醇中毒。
这个电话就像一枚炸弹,震得防疫站的同志目瞪口呆,他们心里明白,发现甲醇中毒事件意味着什么。县防疫站领导立刻组织调查小组对此事进行调查了解。第二天上午8时20分,调查报告回来了。10分钟后,县卫生局又接到了大井乡副乡长关于类似情况的报告。上午10时,县卫生局组织由食品卫生科、防疫科、县人民医院内科、传染科、卫生局医政股等部门人员组成的两个调查组,分别赶赴者海、大井两地调查了解情况。结果依然是甲醇制成的假酒致人中毒。
情况十万火急。卫生局向县政府作了紧急汇报。县委、县政府召集公安、检察、卫生、防疫、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一方面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同时制定如下对策:第一,成立专门领导小组迅速查明事件真相,抢救中毒者,做好死者及家属的善后工作。第二,立即在全县范围内停止销售、饮用散装白酒,封存可疑散装白酒,查清毒酒来源,对涉嫌人员采取果断措施,已逃跑的要组织力量尽快抓获。第三,检验死者生前喝剩的白酒,抓紧进行尸检,查明死因。
会泽县地处乌蒙山腹地,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5.7%。至今有1/3以上的村不通公路,不通电话,有近20%的农民尚未点上电灯,有一半以上的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里的农民都爱喝酒,喝这种便宜的散装白酒的大都是散居在偏远大山上的农民。就在这天地混沌的蛮荒之地,一场和死神争夺生命的战斗打响了。
山高箐深,大雨滂沱,一支支火把、手电在深山雨夜中摇曳闪动。矿山镇谢荣辉、副镇长李本君爬了一天大山,半夜刚回到家中,当得知还有7.5公斤假酒销售去向不明时,两人又冒雨步行20多公里,挨家挨户敲门,直到第二天凌晨6点多钟,硬是把7.5公斤假酒如数收回。罗布古镇小坡村村委会68岁的村委唐建宽、66岁的党员刘建礼,每人承包了13户农民的通知任务。当夜便逐家逐户地宣传到位。短短三天之内,全县20余家农户无一遗漏地全部被通知了一遍。共查封散装白酒230吨,销毁112.8吨。公安机关紧急出动,迅速查明了毒源,抓获了制贩有毒假酒的犯罪嫌疑人,查清了假酒的销售去向。
由于中毒发病急,农户居住分散,交通、通讯不便,给医疗救治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地、县、镇医疗卫生部门的百余名医生、护士夜以继日地深入发病区,走村串户,抢救、治疗中毒者。全县设立了以会泽铅锌矿职工医院为急救中心、四个乡卫生院为抢救点的医疗抢救网络,对所有中毒人员免费治疗。7月15日至21日,104名中毒者除两人因中毒过深来不及送医院或送医院过迟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均治愈出院。群众感动地说:“党和政府把我们看得这么重要!要是政府晚动手几天,不知有多少人还要被毒酒害死。”
      贪婪和愚昧导演的一场悲剧
这起建国以来最大的制贩有毒假酒案件,共有35名被告。首犯李荣平现年30岁,者海镇六村农民,初中文化程度。他17岁初中毕业后,跟随其父经营白酒。1995年7月,李荣平在没有办任何手续的情况下,扯旗单干,用乙醇(食用酒精)加水兑制成白酒向全县境内销售。1996年2月,会泽县技术监督局和县工商局抽查了李荣平生产的劣质白酒,依法查封了他的制酒窝点,封存了已生产好的18桶劣质酒,并处以9000元罚款。然而,李荣平并没有悬崖勒马。待检查人员走后,他从房顶上进入屋内,将已封存的白酒抽出了16桶继续出售,并在空桶内灌满井水。这一行为再次被发现后,行政执法机关没收其非法收入,销毁不合格产品,两次共罚款4万元。
利欲熏心的李荣平不肯善罢甘休,为了捞回损失,采取了更为卑劣的手段。去年6月15日开始,他在明知甲醇有毒的情况下,用甲醇加水勾兑成白酒出售。从一开始的小剂量试验,逐渐发展到不断加大剂量,前后共配制毒酒13吨多。在此期间,者海镇范家村农民彭传云想起了他制作劣酒的“老伙伴”李荣平。李荣平便把自己购买的甲醇转卖给彭传云,卖了3桶(510公斤)。彭用这些甲醇配制了2吨多有毒假酒。就是李荣平和彭传云配制的这些毒酒,终于酿成了36人死亡、100余人中毒的特大惨案。
其余30名被告,有的亦知道甲醇有毒,而参与了配制、出售毒酒;也有的并不知道所售白酒是有毒的,只是出于赚钱的目的,从李荣平处购进毒酒出售,造成了人员伤亡。曲靖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区别他们的不同情况,分别依法对他们做出了公正的判决。
      痛定思痛后的深刻教训
会泽有毒假酒案发生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政法委、国家经贸委、公安部、国家技术监督局,以及云南省、曲靖地区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及时作了重要批示,并由有关部门组成调查组赶赴会泽,参与研究、部署调查处理工作。会泽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地各级领导的有关指示精神,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很快控制了中毒事态的蔓延,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使假酒中毒事件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但是,痛定思痛,教训仍是深刻而令人难以忘怀的。
打击假冒伪劣,是喊了多少年的话题,但至今在一些地方仍然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真正落实在行动上。在打假力度上,一些行政执法部门对假货的危害性认识不到位,对打假信心不足,措施不力。李荣平等人的犯罪,经历了一个发展渐变的过程。行政执法机关两次查封了他的制假窝点,可是仅仅加大了罚款数额,而没有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明明知道李荣平是营业证、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身体健康证都没有的无“三证”人员,且查封后的假酒又被他设法卖掉,却连李荣平的制假工具都没有没收,制假窝点也没有捣毁,为李荣平继续犯罪留下了机会,终于酿成惨案的发生。
在本案的一些被害人中,甚至一些因喝毒酒而送了命的人中,有少数是明明接到政府的通知:“散装白酒里可能有毒酒,千万不要再喝。”但他们就是心存侥幸,不相信自己喝的就一定会碰上毒酒,千方百计骗过政府,甚至将已被封存了的酒又偷偷打开喝,结果轻则受伤,重则送命。
近年来,用甲醇兑制白酒出售致死人命案,在全国已发生多起,对甲醇的严格管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虽然有关甲醇生产或销售单位向购买者说明了甲醇的毒性,但对李荣平这样的明知有毒而故意为之者,仅靠这样的说明是完全无济于事的。如何加强对甲醇以及其它一些类似产品的严格管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及领导的高度重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