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星星和月亮在一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1-28
第11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星星和月亮在一起
新华社记者周志方
今天,一座高大的彝海会盟雕像矗立在举世闻名的航天城四川西昌市中心,它是这座城市的象征,也是军民团结的象征。
62年前,长征来到大凉山的红军给还处于奴隶社会状态下的彝族儿女,带来了民族觉醒的星星之火。刘伯承将军和彝族首领小叶丹在彝海歃血结盟,结为兄弟,红军通过了千百年来没有一支军队能够通过的大凉山,雕像生动地记述了这一段千古佳话。红军军纪严明,和彝族兄弟亲如一家,留下了许多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故事。
今年1月,有着月亮城、航天城等众多美誉的西昌又有了一项新的荣誉,它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彝族是我国最后一个告别奴隶社会的民族。52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州长马开明是彝族的后代。他拿着一本厚厚的地方志感慨地对记者说:西昌是航天事业托举起来的城市,她的崛起凝聚着子弟兵的功劳。
60年代末,是刘伯承与小叶丹结盟的见证人聂荣臻元帅亲自选址,在安宁河畔建设了一座现代化卫星发射中心。中国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及实用通信卫星,都是从这里升入太空的。驻西昌部队发扬老红军的爱民传统,把航天城当成自己的家乡一样建设。近年来仅在西昌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城南大道建设、整治谷王庙河、樟木排沙渠修建、108国道西昌段的改建工程中,就出动官兵近10万人次,派出车辆6000余台次,疏通河道1300余米,植树8万多棵。
历史造成了大凉山的贫困,子弟兵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驻西昌部队先后组织了150多个科技扶贫小组,深入到30多个彝族村寨传播科技知识,使大批群众告别了贫困。我们走访了西昌卫星发射场附近的一所希望小学,它是发射场的官兵们捐款建立起来的。彝族小姑娘沈冬梅直到11岁才走进了课堂。教师杨志华激动地对我们说,山寨里祖祖辈辈没有砖瓦房,更不用说盖学堂了。多亏亲人解放军,彝家的后代才有了读书的机会。为了表达对亲人解放军的感激之情,村里特意把校址选在了正对发射场的山坳里,让孩子们能看到祖国的火箭飞向天空,激励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西昌人民也把真挚的爱奉献给了亲人子弟兵。凉山军分区司令员陈新告诉我们:在西昌伤残军人可以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为解决官兵们办事、家属上班、子女上学的困难,在市内专门设置了一条拥军公共汽车专线;为了改善部队的生活条件,市里先后为部队培养等级厨师56人;在双拥活动月中,1万多个体、私营企业户自发组织拥军小分队,深入军营,为官兵义务理发、修理电器;每次卫星发射,西昌市都组织民兵、公安干警昼夜护线执勤,确保了线路畅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