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校园文化走入社会大课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1-25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校园文化走入社会大课堂
学武
近年来,北京广播学院在倡导“高尚、高雅、高层次、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同时,对学生的文化活动走出校门作了有益的尝试。
在北京市怀柔县桥梓镇的桥梓中学的校园里,以文艺系师生为主的北京广播学院“让希望联结希望”的文艺演出下乡活动高潮迭起。当讲述一个失学孩子被希望工程救助又重新走入课堂的小品《校园里的阳光》表演结束时,全场掌声如潮。掌声中,带队的文艺系负责人,代表广播学院师生将包括《高老头》、《基督山伯爵》等名著在内的400多册书籍、刊物赠送给当地的学校。
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系的文艺编导和音响导演专业,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大多来自家境较好的城市家庭,经过严格而激烈的专业初试、复试和高考等几道关卡跨进大学的校门。在一部分学生身上,滋生着专业好,高人一头的情绪,把专业技能当成炫耀自我的资本,或因家庭条件较好养成了娇骄二气。针对这些教育中的难点问题,系党团组织提出了让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接受社会教育的想法。
近三个小时的演出结束了,送走了依依不舍的观众,广播学院的师生们顾不上片刻的休息,立即分组到八个农户家中去访谈。在农民的家里,农民谈农村的巨大变化,谈农民的喜和忧,也谈农民喜欢看什么样的电视文艺节目。一位生平第一次到农村的同学后来回忆说:“以前我总觉得越‘贵族’的节目越高雅,但是这次农民兄弟告诉我,真正受农民欢迎的,是那些与他们生活贴得近,反映他们实际的节目。”
短短两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给同学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和长久的思索。一位实践归来的同学动情地说:“只有跳出小我的圈子,向社会学习,我们的成长才能体现民族的精神和时代的需要,才能具备高尚的人格,才有资格被称为新世纪的希望。”
在文艺系的师生送戏下乡活动带动下,北京广播学院工学院的同学发起“希望工程”募捐活动,募集15000余元,资助了30余名贫困的中小学生;电视系的师生到怀柔的黄花城乡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并主动为该乡庙上村的京郊第一个党支部募捐,解决老党员的生活难题;在学校艺术节活动中,同学们提出了“用高雅的艺术陶冶高尚的情操,用高品位的作品营造高层次的艺术氛围”的口号;在“一二·九”运动61周年的演出会上,许多同学都提出发扬青年运动与社会大众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师法自然,师法社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