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牛”与少数民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3-12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一方水土

  “牛”与少数民族
陈国梁
侗族斗牛节
侗家喜欢斗牛,村村寨寨都饲养着善斗的“水牛王”。农历二月或是八月里逢亥的日子,是侗家的斗牛节。节前,各村派出后生吹着芦笙,到外村去邀约对手,俗称“送约”。同时,又在准备参战的“牛王”圈前敲锣打鼓,吹芦笙,放铁炮,全体后生还要吃鱼喝酒敬祭三天,叫做为“牛王”养心。
亥日凌晨,铁炮三响,“牛王”在芦笙和锣鼓音乐声中,被前呼后拥牵到斗牛场。经过一系列具有侗家特色的“入场式”之后,便开始了精彩激烈的斗牛比赛。得胜的牛王在芦笙乐曲中以胜利者的姿态再入场示意,人们给它披上红布(或红纸),表示祝贺。
舞春牛
广西龙胜的侗家,对耕牛的爱护尤为深切,对耕牛的感情尤为虔诚。每年立春这一天,都要举行“送春牛”和“舞春牛”的节庆活动。各家各户在这一天为耕牛修理圈舍,为耕牛准备节日美餐……能工巧匠则破竹制篾,准备“舞春牛”的道具。
傍晚,侗家村寨锣鼓喧天,人声鼎沸,“送春牛”的活动开始了。这支队伍代表全寨,把春牛舞到每家每户。每到一家,就向主人道一番吉利话,如:“春牛登门,风调雨顺”,“春牛游春,五谷丰登”。各家主人喜笑颜开向“春牛”鸣放鞭炮,献上红糖、粑粑、红包,并用香油茶款待“春牛”。
送完“春牛”后,又进行盛大的春牛舞会。舞蹈者表演耙田、施肥、播种等耕耘舞姿。
洗牛节
贵州侗家人为感谢耕牛的贡献,把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六,作为洗牛节。每当节日到来时,贵州榕江车江一带的侗家,都要把牛牵下河,亲手为它洗去身上的污泥。许多人家还杀鸡杀鸭,在牛圈上插几根鸡鸭的翅膀毛,以祝它无灾无病,清洁平安。
仡佬族牛王节
“牛王节”,仡佬民间又叫“敬牛节”、“祭牛节”等。相传,农历十月初一,是牛的生日,为了酬谢牛的终年辛劳,凡养牛之家都要在这天里停止使役,并用最好的饲料喂牛,用上好的糯米做两个糍粑,分别挂在牛角上,把它牵到明镜般的湖边,让它照看自己神气的身姿,使它兴高彩烈,此谓替牛祝寿。
壮族牛魂节
牛魂节,盛行于桂北一带,又称“牛王节”、“开秧节”,于农历的四月初八举行。节日的目的是为了表示对牛的感激,对好吃懒做者的憎恨。
每到这天,桂北一带的壮、侗、瑶各族,都要上山采来若干种树叶,熬出色汁,染在糯米上,待饭蒸熟后,就会呈现诱人的紫红色,当地称“乌饭”。人们盛上一碗乌饭,放上几块腊肉,先送给牛吃后,自己才吃。这天,无论农活多忙,都要免除耕牛的劳役,小孩们清早就放牛出栏,到青草茂盛的山岗放牧,老人们往往还要谆谆告诫其不要挥鞭打牛。当牛放出后,人们专门采集许多鲜草作为它一天的饲料,并淋上一些盐水,让牛儿吃饱喝足后,人们就用篦子为它梳去牛虱,用菜油为它涂擦伤口,精心护理,使它在春耕前保持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