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回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1-27
第12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回眸
每到安昌镇,定要去拜谒沙汀,尤其是他那对炯然的眼睛。
许多人都知道,沙汀曾经双目失明,但却未必知道他还有另一双眼睛——心灵之眼。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当他告别故土和乡亲,风尘仆仆地走进锦官城里那所并不恢宏也并无多大名气的学校求学时,他的目光便第一次同新的文化和思想“交电”,而渐次地摒弃了旧式的思想、文化和狭小的自我,也掷去了乡间的偏远、穷困和沉闷、闭塞所带给他的束缚与桎梏。在十里洋场中的那个小小的亭子间,他又注目于契诃夫、果戈理、托尔斯泰,大胆向鲁迅先生求教创作的秘方,从而发现并拥抱了一支笔,一支美丽也痛楚、执著亦曲折的文学之笔。尽管那时他的目光尚很幼稚和肤浅,也时常流露出些“废名气”。但他的目光之源在故土,他的文学之根更在故土。当他辗转流徙回到故土,那些一如既往的青峦碧峰、沟涧溪流、乡村茅舍,那些浑身流泻着川味、土气的林林总总的人物才会如此强烈地牵动他的视线、情愫,激发灵感;才会使他心甘情愿地在其间蜗居十年,在小学生作文本的格子间和米柜、条凳、土墩上艰难跋涉,神奇般地写下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代表作,支撑起他生命历程中最困厄时的思想之宇、精神之宇和文学之宇,也镌刻下他的文化性格形成的轨迹和整个心灵史的一部分,抑或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我曾有幸数不清地亲近地注视着他的眼睛,细致地看着它闪烁出的思想、灵魂乃至情绪、性格,就常常感叹:作为中国的文人,尤其是像他这样狷介得并不洒脱甚至有些刻板又易激动的文人,居然能够忍饥受困、或是东藏西躲、冒险闯关等却仍潜心于创作,除了构建神圣的文学殿堂、精神殿堂与人生塑像,把笔端的愤怒直指腐朽与丑恶又将爱洒向正直和善良与文明的社会的理想,还有什么呢?这应当是正直的中国文人的灵魂和人生追求。他能够发现周克芹、石果、克非……并不吝心血和精力地扶他们上路、远航,为什么不在自己的晚年发现自身的最后一点潜力和优势并执意发挥,或许能给我们留下更多韵味十足的“风俗风景画”。但若如此,他也许就不是沙汀,更不是作为文艺前辈和领导的沙汀。也曾有幸沿着他的足迹,徒步于他笔下的起伏的山峦、简陋的农舍、流动的人群和深夜的寂静、峰顶的寒冷,驻足于他流徙的居所,倾情于他坐过的条凳、土墩和伏身走笔的米柜,虽然它们早已斑驳陆离或是身首异处,但仍能捕捉到他静坐其间沉思的情形,能触摸到他目光走过之处的熟悉的味道和心灵的闪烁,更能吮吸到他外表冷峻实则内心潮涌和汩汩而来的浓浓乡情。身为乡人,无论是匆忙于黄浦滩上还是聆听于圣地延安,抑或徜徉于太行烽火,他的目光总会情不自禁地漫步于故里的丰饶也贫瘠的土地,拂抚于那些熟稔的村院茅舍、乡人的神态情姿甚至呵气、喷嚏,更多的是深深犁进文明或野蛮、智慧或愚昧、真善美与假丑恶。这便铸造了他首先是一个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平凡人的性格、风采和内心世界、情感特质。而作为一个纯粹意义的文学淘金者,故土又无私而坦诚地向他献出了全部的矿石,他所能够回报的就只能是用一生的笔和心灵之眼绘制出一幅幅逶迤绵延的乡镇风俗画,竭尽心智地为其发展而奔波和留印的摞摞书籍,尤其是那份实实在在的精神启示和文人的人生风景……
在这寒冷的冬晨,再次面对他的炯然的双眼,回眸他的那份精神启示和人生风景,感到沉甸甸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