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加强贫困山区精神文明建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1-30
第9版(理论)
专栏:

  加强贫困山区精神文明建设
王思齐
近年来,贵州大力推进贫困山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从实践中,我们感到,要搞好贫困山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处理好扶贫与扶智的关系,着力于提高人的素质
贫困山区之所以贫困,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讲还是人的素质偏低。贵州48个贫困县人均受教育的程度只有4.5年,至今还有12个县尚未普及小学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达38.1%。由于人口素质偏低,一些地方思想观念的转变比较迟缓,改革开放和开拓进取的意识比较弱,接受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管理办法难度比较大,推广和运用科学技术比较慢。在贫困山区存在着一种不良循环,即教育、科技事业发展滞后,人口素质偏低,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又制约着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影响着人口素质的提高。要加快贫困山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必须把经济建设与发展教育、科技结合起来,把扶贫与扶智结合起来,着力于提高人的素质。
提高人的素质,既是推进贫困山区两个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贫困山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劳动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抓住提高人的素质这个关键,才能把两个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因此,贫困山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努力提高人的素质。扶贫必须扶智,这是贫困山区加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长期扶贫工作经验的总结。
提高贫困山区人口素质,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一是要加大思想道德建设的力度,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加强教育的同时,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让人们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二是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普及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下功夫搞好扫盲教育,抓好对农民的培训,努力提高贫困山区人口的文化素质。三是通过推广农业适用技术、组织实施“星火计划”、开展智力支边、科技扶贫等活动,促进贫困山区经济加快发展,提高贫困山区干部群众的科学素质。四是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努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注重结合贫困山区实际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其一般性的规律和普遍性的要求,但贫困山区由于地理环境偏僻,群众居住分散,交通通信不畅,人口素质偏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等原因,又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搞好贫困山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
加强贫困山区精神文明建设,要考虑到农民群众的接受能力,贴近农民群众的思想实际。在思想教育方面,当前要突出抓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和加强无神论及科普知识的宣传。贫困山区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农民群众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因此,要积极发展集体经济,着重抓好集体主义教育,自觉维护集体利益。集体主义教育搞好了,有利于推进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由于小农经济的长期影响,贫困山区农民群众容易温饱即安,或者屈服于困难,对脱贫致富奔小康缺乏信心和勇气。要加强对农民群众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要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眼下,一些贫困山区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这就需要大力开展无神论和科普知识的宣传,引导农民破除封建迷信,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道德建设方面,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贫困山区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目前,贫困山区尤其要加强家庭美德教育。贫困山区的农民群众,因为条件的限制,社会交往少,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范围内作息,搞好家庭美德建设,不仅能使农民群众形成良好的家庭关系,而且奠定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有利于农民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也有利于道德建设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扩展和深化。
加强贫困山区精神文明建设,要考虑地理环境的特殊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一是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村寨、文明家庭活动。要特别重视发挥好文明家庭、科技示范户的作用。二是要发挥好乡镇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和村文化活动室的作用,吸引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八五”期间贵州省共投资约2000万元,为171个乡镇修建了农村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是要充分利用赶集和群众聚会等,对农民群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传播科技文化。四是通过建立和完善乡(村)规民约等制度,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逐步做到他律与自律互补。
      处理好实际需要与财力不足的关系,逐步建立健全多渠道投入体制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必要的物质保障。可是,由于贫困山区财力有限,投入不足的问题相当突出。要搞好贫困山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切实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
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首先要从思想上克服投入上的短视症。贫困山区各级领导干部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保证必要的资金。对精神文明的硬件建设,应像安排经济建设项目一样,分别轻重缓急,统筹计划,量力而行,保证重点,分步实施。在投向上认真选准项目、论证方案,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精打细算,力求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佳效益。
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要建立规范有效的筹资机制,形成多渠道投入的体制。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扩大精神文明建设的经费来源;引导和鼓励团体及个人依照有关法规,自筹资金、自愿结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创办民办教育、民办科技、民办文化等事业,扩大贫困山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及干部、群众向贫困山区献爱心、送温暖,捐赠图书、报刊等,丰富贫困山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还要在自力更生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国家的扶持。从国家来讲,不仅要对贫困山区经济建设实行政策倾斜,而且要对精神文明建设实行政策倾斜,特别是要加大对贫困山区精神文明硬件建设的投入。这既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需要,也是贫困山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迫切要求。
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备的工作机制,使之既能吸引人们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又能强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硬性约束,做到工作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有监督、有考核。不仅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精神文明建设的长远规划和目标,还要把长远规划分解为阶段性计划,把总体目标分解为单项目标,分阶段逐项实施,狠抓落实,增强科学性、计划性和可操作性,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把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与地区、部门、单位及其领导干部的奖惩挂起钩来。还要加强督促检查和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推广新经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