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特区要特改革先行——访人大代表、国务院特区办主任葛洪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3-13
第3版(两会专页)
专栏:

  特区要特改革先行
——访人大代表、国务院特区办主任葛洪升
本报记者范伟国
“特区不‘特’之说有片面性。”人大代表、国务院特区办主任葛洪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央调整了对特区的部分优惠政策,对特区的要求更高了。江泽民同志在深圳特区成立1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要争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这就要求特区从单靠政策优惠的圈子跳出来,加大改革力度,率先同国际经济接轨,成为真正的特区。
葛洪升指出,从纵向看,特区的发展比较快,在改革开放方面带了个好头;但从横向看,要真正同国际接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是差距,也是特区能发挥“特”的地方。中央之所以要成立特区,就是要特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给全国提供经验。
当然,特区在这方面已有了良好的开端。深圳的国有企业改革,盐田港的口岸联检,厦门的精神文明建设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但这同中央的期望相比还不够。
葛洪升说,特区可以在三方面先走一步,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形成新特色。
一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深圳与香港直接相连,两者是“前店后厂”的关系,而且还会持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今后要更好地借助这一关系,通过香港开发出更多的附加值高的产品,再通过香港更快地进入世界市场。海南的亚热带气候是它的优势,既形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也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二是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发挥体制的优势。特区应是改革的试验田,在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外贸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加大力度,真正同国际接轨。这篇文章做好了,特区的特色也就出来了。当然,这首先要在观念上作大的转变,要使特区的干部从依靠优惠政策转到依靠改革上来;从单纯依靠增加投资规模扩张转到集约经营上来。
三是改善投资环境。这个环境,不是刚开始引资时说的“七通一平”概念,而是如何创造一个对外商服务规范化的,对外资管理法制化的,提供劳力高素质的环境。还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了,比一打优惠政策还管用。邓小平同志多次要求我们,在这方面向新加坡学习。现在还只是开了一个头。
当然,还要继续发挥特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这不但对中西部有好处,对特区自身的产品升级换代也有利。
其实,中央依然给了特区优惠政策。葛洪升说,财政体制改革后,中央只拿了特区新增长一部分的应得比例数;对有些政策也作了过渡性的安排,这是一;更主要的是,中央支持特区改革先行,凡有改革项目的,在特区先试,这就是“特”;同时,对特区如何发展特色经济、建立支柱产业也有所倾斜,比如在海南就放了几个比较大的项目。
特区要“特”,关键在于改革。充分发挥改革的先行作用,就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保持独特的优势。葛洪升代表以这句概括的话,作了他的结束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