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丹青不老心犹壮——记著名画家许麟庐先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1-30
第11版(美术)
专栏:画坛人物

  丹青不老心犹壮
——记著名画家许麟庐先生
毛同恺
老一辈革命家叶剑英同志曾在一幅《松鹰图》(见右图)上题词:“英雄老去心犹壮,独立苍茫有所思。”这件珠联璧合的艺术珍品,铭记着一位驰骋艺坛60余年的丹青耆宿的执著追求。他就是著名画家许麟庐先生。
麟庐公1916年生,现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花鸟研究会会长等职。
他16岁开始学习绘画。23岁时,他结识了被当时中国书画界誉为“北溥南张”的溥心畲先生(南张指张大千先生),后又结识张伯驹先生。29岁时又经李苦禅先生引荐拜师齐白石。
在大师的教诲下,麟庐愈加勤奋学画。有时一夜画100多张画稿。他说,有人问我学画有什么秘诀,诀窍就是多画多练加悟性。有一次,白石老人在他画的“墨荷图”上补画了两条小扁鱼,并题道:“麟庐画荷,白石补扁鱼,此鱼胆苦,乃知麟庐之苦心也。”这件事可以说是他艺坛长期辛勤耕耘的缩影。
麟庐公,原名许德麟。入室白石大师后,老人为他题词:“麟庐弟子嗜书画以字为其庐”。他遂改笔名为麟庐。
1957年起,麟庐调荣宝斋工作,长达30余年。他广交艺术界朋友。如著名画家刘海粟、亚明、陆俨少、何海霞、关良等人,经常吃住他家,结下深厚友情。
十年内乱,他被抄家、批斗,关进“牛棚”。又被下放湖北省咸宁农场劳动。
“牛棚”之举实荒谬,但农村大自然的景物却陶冶着他的胸臆与情趣。农村田园风光的韵味,时时冲击着他艺术创作的灵感。劳动之余,咸宁的茂林修竹,荷花鳜鱼,戏水群鸭,碧草游鱼,均化作他笔下的艺术精灵。他说:“坏事变好事。我到咸宁,提高了我画鳜鱼、鸭子的本领。我喂鸭子时,事先准备好速写纸,把鸭子的各种姿态迅速画下来,使我后来能对鸭子的各种情态信笔画来。”
麟庐公艺精人品更高。几十年来,他为赞助残疾人、希望工程、修复长城、亚运会等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创作了不计其数的作品。1996年山东省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为帮助受灾群众抗灾救灾,他积极参加山东省政府组织的书画家赈灾义卖活动。
麟庐公在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形成了独特的大家风范。他牢记恩师“学我者生,似我者亡”的教诲,又博学宋代梁楷、法常,明代徐渭,清代石涛、赵之谦、吴昌硕、朱耷,以及“扬州八怪”的神韵技法,广学兼纳,巧妙地“破门而入,破门而出”。师古人“六法”“四格”“五等”之旨要,融当代画法之精华。其大写意作品,构图夸张而准确,运笔激烈而隽永,题跋挥洒而文采飞扬,形成“气势雄浑潇洒,构图简约精当,用彩鲜亮雅致,兼蓄严谨激扬”的艺术风格。于荔枝、葡萄、石榴、紫藤、荷花、海棠、菊花、葫芦,则有吐红滴翠,晶莹鲜活,香沁心脾之感;凡雄鹰、鳜鱼、小鸟、昆虫,则有神采飞动,呼之欲跃,唤之则鸣之情。读题跋,追古启新,如诗如画,如有铮铮琴韵流淌,又好似仙女舞雪临风,恰便有琼浆美酒之酣畅。
麟庐公的艺术成就,缘于他孜孜以求又善于师法造化。他经常说:艺术要天天学,天天看。对古人的作品要认真临摹,学笔法,学法则。还要多读书,肚子里要有墨水。只凭“傻小子赤身睡凉炕——年青火力旺”不行。要有深厚的东方文化基础,野调之情是难登高雅之堂的。同时他身体躬行,他说:“白石老人90多岁还在探索(画法),我虽已80多岁,也还要学习,也要向年轻人学习,学习他们敢于创新的进取精神。”(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