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纽约时报社论热衷于臆想对港历史与现实评说失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24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海外来信

  纽约时报社论热衷于臆想
对港历史与现实评说失准
这封读者来信寄自美国。据说在这个地方有言论自由,但《纽约时报》却拒绝刊登这封实事实说的读者来信,读者只好转投本报,现予译成中文刊出,以偿读者之愿。——编者
编辑先生:
《纽约时报》社论:《再见了香港的自由》(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包含了对香港历史与现实的不准确的评说,因而得出对其未来非建设性的结论。
自从十三年前中英两国就香港问题签署中英联合声明——一项双边协定(而非该报社论所宣称的一项“国际协定”)——以来,中国一直坚定且仔细认真地履行其条款。双方在此协定中承诺,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之前由英国统治的过渡时期及恢复主权实行地方自治后的五十年内,将不改变香港行政主导的政府结构和自由市场经济。
英国最后一任港督,为了在一九九七年之后继续在香港维持英国殖民主义影响的明显目的,单方面且无视中国的反对,下令“民主改革”,公然违反了联合声明的条款和精神。中国先通过私下磋商而后又公开不止一次地警告英方,一九九七年后中方不会承认这种在英国殖民者监护下“选出”的特洛伊木马式的立法机关,但英方置若罔闻。
为了避免回归中国之后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出现法律空缺,和在一种无殖民统治残余的真正自治的中立气氛下,有充裕的时间建立新的立法机构,中国被迫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选举产生了香港临时立法会。这一曲折过程是英国不负责任地违反联合声明的直接后果。
另外,中国宣布限期为一年的“临时”一词表明了中国的意愿和对香港自治的坚定承诺。中国在各种场合都表示不会干涉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自治,包括民主机构有条不紊地发展,只要这种发展不受别有用心的外部势力干扰,渐进的改革有利于香港今后的稳定和繁荣。尽管香港有一小部分自称为民主人士但效忠于香港以外的人吵吵嚷嚷,但是大多数人认为中国的“一国两制”政策将在新香港良好地运行。《纽约时报》社论热衷于纯民主的臆想,并给香港的这些所谓的民主团体打上了令人尴尬的标记:他们成为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的愚蠢的工具。
英国统治的一百五十年间,香港当局从未容忍过任何与英国利益相冲突的政治、出版甚至经济自由。香港许多专制法律至今仍白纸黑字地写在书上,其中包括授予敕封的港督限制出版自由和处治紧急状态的权力。直到现在,英国政府才姗姗来迟,绝望地企图在其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最后几个月解除这些法律。直至最近几年,在电影院里,最后播放《上帝保佑我王》(英国国歌)时观众仍不能享有坐着不动的自由。若有违犯,可被判入狱。对于这种压迫,美国人也应感到反感。
综观之,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将成为有能力的领导人,他了解未来香港作为具有全球重要性的充满活力的经济中心的需要。他得到绝大多数香港人民的支持,因为就其性格和背景而言,他不会成为企图继续把香港作为反华基地的人的傀儡。对于一个主权国家来说,国家安全不是一个地方问题,也不能以自由和地方自治为名与他人轻易妥协。香港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也不例外。
关于经济自由,英国公司历来从香港当局那儿享受不应有的优惠。直到现在,来自政府控制的公基金的耗资上百亿美元的款项的新公共设施建设项目,都给了英国承包商。在历史上,连美国公司也受到港英政府的歧视对待。例如,美国汽车缴纳高额关税,而英国则可自由地向香港出售汽车。这种举措连列为贸易保护主义都不够资格,因为香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根本不制造汽车。这一现象直到英国被迫允许美国货物自由进入香港才结束。
美国的外交政策应以国家长远利益为基础,而不能建立在误导的幻觉之上。香港殖民政权来自从走私鸦片而起家的英帝国主义,它行将就木。良好的中美关系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重大国家利益的基础上的,它将使两国获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
读者廖子光(许安结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