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真情一片为孤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3-03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人与人

  真情一片为孤残
山东桓台县起凤镇穆寨村妇女穆玲英,十七年如一日精心照料一位孤残老人的故事,感动了四乡八镇的乡亲们。
1980年夏天的一个下午,穆寨村年近60岁的孤寡老人穆守家拄着拐杖挑水。因以前患过青光眼病,穆守家的左眼失明,右眼勉强能看到近处的东西。年仅16岁的穆玲英见状,二话没说,接过老人肩上的担子,替他挑回家。穆守家两间低矮的小屋里,蛛丝遍布,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玲英又是二话没说,迅速将老人的被褥叠好,把锅、碗、瓢、盆洗了,将地面扫干净,然后又把老人的脏衣服抱回家洗晒。当时,小穆便下了决心:一定要将老人侍奉好,让他过上舒坦日子。
以后,她每天都要到老人家里,打油、称盐、换面、挑水、做饭、洗衣……春末,她就为老人吊好蚊帐;不到冬天,她就给老人运去煤和烧土。穆守家老人喝不惯本村的浅井水,玲英就瞒着他去两公里外的起凤村挑深井水,直到本村也打了深水井。
根据近两年的接触,玲英感到老人一个人在家时闷得慌,便盘算着给他买一个收音机。为了凑收音机的钱,她在自己住房的墙上砸个钉子,每天晚饭后就掐玉米辫。那时,一挂玉米辫能卖五角钱。为了尽快凑够钱,玲英每天都忙到深夜。等攒到30元钱时,玲英跑到县城为老人捧回一个收音机。那时,收音机在农村还不普及,穆大爷家有了收音机后,每天都有很多老人聚在一块听戏。
人老了格外看重自己的生日。十多年来,每逢农历九月二十八老人生日这天,玲英便带上蒸好的馒头、包子、“寿桃”和酒、糖、茶,给老人祝寿。她斟上一杯酒,给老人端起来,看着他喝下去,然后陪着老人唠嗑。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穆守家老人被村里作为五保户照顾,每年供应他250公斤小麦,每月发7元钱的生活费。虽然有这些粮食和钱,但没有人照顾,老人生活依然难以自理。
这时,玲英的哥哥为她在城里找了一份工作。玲英思前想后,对哥哥说:“我不忍心扔下穆大爷不管啊!”玲英打消了进城工作的念头,办了个体营业证,在农村经营布匹,上午赶集卖布,下午到老人家干活。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由于一门心思扑在照料老人上,玲英迟迟没找对象。她表示,为了婚后不影响照顾老人,她决心不嫁远村郎,而且要求未来的丈夫同她一道挑起照顾穆大爷的担子。
1986年初,玲英结婚了。结婚前一天,玲英全家人把穆守家老人请到家里来做客,吃完饭后,玲英把老人送回家,又一次为老人整理床铺、洗刷锅碗。出嫁那天,玲英千叮咛万嘱咐妹妹爱芹一定替她照顾好老人。
按当地风俗,新媳妇过门第二天要回娘家。玲英刚到娘家,就跑到穆守家老人家里。听说供应老人的半吨煤还在镇上没拉回,她换上旧衣服,和妹妹穆爱芹拉着地排车步行5公里将煤拉回来。
婚后,特别是有了孩子后,玲英既要照顾一家老小,又要忙活10多亩责任田,有时一天下来,浑身像散了架一样。她的体重明显下降,并患了神经衰弱病和低血压病,但这些都没有使她放弃照料穆守家老人的信念。每年腊月三十,玲英去照料老人过年;每逢星期天和节假日,玲英夫妻俩总要带着孩子,买上礼物去看望老人;老人家里没了柴火,夫妻俩便拉着地排车送去。
春秋十七度,为了侍奉穆守家老人,穆玲英失去了许多和同伴玩耍、走亲访友、共享天伦之乐的时间。有人说玲英是个傻姑娘,她回答说:“老人们活在世上不容易,既然我下决心要将他们侍奉好,就不计较会失去什么,也不奢望能得到什么。”
前不久,中共桓台县委发出通知,号召全县人民学习她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和崇高精神。(山东桓台县张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