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生命的“绿色通道”——记以病人为中心的中国医大一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3-25
第4版(要闻)
专栏:创建文明行业示范单位连续报道④

  生命的“绿色通道”
——记以病人为中心的中国医大一院
本报记者段心强
编者按:本报一版从3月20日开始,对十大“窗口行业”和部门推出的部分示范单位进行连续报道,并配发了《积极扎实地推进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的评论员文章。3月20日刊登的第一篇报道了北京供电局西城营业站的事迹,21日刊登的第二篇报道了天津市公安局解放桥派出所的事迹,24日刊登的第三篇报道了中国农行石家庄分行第二营业部的事迹。这里刊登的是第四篇。
3月14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沈阳市的中国医大附属第一医院采访。走进大厅,一股暖流涌来——“导诊小姐”向病人耐心热情地指点就医程序和路线;大厅里配备着足够的担架、手推车,陪护人可以随时送患者就医;没人护理也很方便,医院里的“护嫂”可以把你送到任何科室……
这个医院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它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解放后定点在沈阳。我们在医护人员带领下,首先参观了各科门诊。院长马晓伟介绍说:“医疗环境对治病十分重要。我们医院是90年前建的房子,候诊区满打满算才210平方米,患者看病多是站立候诊。去年进行彻底改造,使候诊区面积扩大到2000平方米,而且进行了美化。”过去诊室又小又黑,现在变得宽大、明亮,而且设有座位、电视、茶水,病人感到方便、舒适。最大的变化还是医院的工作人员:他们过去一律穿白大褂,现在,挂号员、收费员、导诊小姐、保洁工人,都穿崭新的职业服装,女护士、女医生的白大褂都改为粉红色的工作服,让病人进医院后感到生活的美,增强生命的活力。
他们的儿科门诊现在变成“儿童乐园”。经过精心设计,儿科诊所墙上是壁画,地上是鲜花。在候诊室里还配有电子琴、碰碰车、滑梯、米老鼠、唐老鸭,电视机里随时放着《狮子王》。“导诊小姐”、“护士小姐”个个亲切、热情、和善。身穿粉红色服装的医生阿姨寓看病于娱乐之中,使孩子们在娱乐玩耍中接受治疗。
“一份病例就是一张请柬,一位患者就是一个上帝。”这是中国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医护人员自定的行动准则。原来的急诊室不是一个科,而是一两间屋,值班医生多是刚刚大学毕业的医生,缺乏实际经验。针对这一情况,医院把原来的急诊室改为急诊科,可独立进行教学、科研、医疗,并培养研究生。医生由过去的2名增加到20名,而且明显提高了档次:正教授2人,副教授4人,主治医师14名。急诊科设立自己的挂号、划价、收款系统和检验室、药房,简化了治疗手续。他们还在全市实行电话联网,急诊患者一打电话“120”,他们就能接到,并按照病情做好抢救的准备。另外,他们还按病情的危重程度,分红、黄、绿三个区域。由分诊护士把垂危病人导入红区,把亚急病人导入黄区,把一般急症病人导入绿区。医师根据各区病人的多少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抢救,尽量提高成功率。去年冬天,一个人颈动脉出血,十分危险,但由于送他抢救的人出发时通过联网电话与急诊科已有联系,急诊科做好了抢救的一切准备,终于抢救成功。
为更好地解决看病难的问题,马晓伟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对医院的卫生资源重新优化组合:
——统一排队挂号过分集中,拖延的时间很长,他们把独立的挂号室取消,分散到各科去挂号,使挂号时间由40分钟至80分钟减少到10分钟至20分钟。
——病人对医院布局不熟,为找诊室常常楼上楼下折腾。为此,医院从医疗大楼门口开始,层层设有“导诊小姐”,保证准确地指出就诊地点。
——有的病人行动不便,又没人护理,他们便从社会上下岗的工人中,招聘素质较好的年轻女工担当“护嫂”,深受广大群众的赞扬。
——检验部门过去正常上下班,一些病人得不到及时检查,检查了也迟迟不出结果,影响了对疾病的治疗。医院规定:检验部门一律24小时上班,化验当天出结果,拍片最多3天出结果。
——诊断部门、检查部门、划价、抓药部门相距太远,从看病到拿药要花很长时间。针对这种情况,他们一方面调整布局,同时利用现代化手段,由医生通过电脑告诉药库抓药,患者按规定时间到药房交款拿药,大大缩短了整个看病时间。
由于盘活了卫生资源,中国医大附属第一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同是1070个床位,1996年的住院人次由1995年的1.1万增加到2.3万,患者平均住院日由原来的30天降低到14天,每个患者平均费用降低19%。他们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作法,赢得了社会的信任,自身也得到了发展,人们都称这里是一条生命的“绿色通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