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9阅读
  • 0回复

关于扶贫攻坚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3-29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论坛

  关于扶贫攻坚的思考
贾玉文
完成《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既定的战略目标。实现扶贫攻坚的目标,时间紧迫,任务艰巨,需要立志苦干,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据国家统计局报告,1995年底,全国农村6500万贫困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分布在自然资源贫乏,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深山区、石山区、黄土高原区、偏远荒漠区。以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的忻州地区来说,它有1126个村不通路,639个村不通电,301个村不通邮,1153个村人畜吃水困难。该区神池县37600名青壮年(35—45岁)农民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者有20812人,占到总数的1/3。由此看来,扶贫攻坚,既要治穷,又要治“愚”。治穷,首先要为贫困地区修路、通电、引水,建设基本农田,改变人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治“愚”,首先要帮助农民学文化、学科技,改变观念。治穷是加强物质文明建设,治“愚”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柱。在贫困地区,突出治“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扶贫要先扶精神,扶志气,这应成为全党的共识。当前,贫困地区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教育比较落后,劳动者的素质比较低,因而要着力提高人的素质。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提高人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就可以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还要进一步加大思想解放的力度。精神不振、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是最大的“愚”。这就要从乡村干部、党团员入手,引导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并由他们带领农民从小农思想、自然经济意识中解放出来,变等靠要为自立自主自强。尤其要加速科教兴农进程,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扶贫,帮助农民掌握农业科学技术;要办好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组织农民学科学、学文化,搞好基础教育,扫除农村文盲人口,杜绝农村新文盲,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打下扎实的基础。
贫困山区群众脱贫有多种途径。如移民脱贫;劳务输出脱贫;就地脱贫。前两种形式均属于异地脱贫,它有其客观必然性,也有其发展局限性。在水电路不通,生存环境极度恶劣的山庄窝铺,政府有必要投入扶贫资金,用于山区群众搬迁补贴,帮助他们迁往大村大镇,路旁城郊居住,改变生存环境。这种办法是,用小投资换取大效益,实现较快脱贫,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但是,国家财力有限,难以支付较多的搬迁补贴,不宜提倡大范围的移民脱贫,而应以群众自愿为主,村干部组织为主,社会民间帮助为主,政府主要的是搞好协调、引导和服务。劳务输出脱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农民创造的一种致富形式。贫困地区的农民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工商企业做工,在取得报酬的同时,可以通过学技术、学经验,掌握市场信息,为本地脱贫创造条件。但如果劳务输出量过大,汇聚为膨胀的民工潮,必然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加重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负担。因此,必须引导其适度发展。
从上可见,在多途径脱贫中,大多数地区以就地脱贫为主,是现实的根本选择。现阶段,我们组织扶贫攻坚,必须把重点放在带领山区人民治山治水,改天换地,为脱贫努力奋斗。贫困地区的发展制约在山,发展潜力也在山,因而治理与开发要互相结合,开发当地资源,大力发展山区经济。这就要山、水、田、林、路全面治理,实行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在此基础上,培育主导产业,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乡镇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同时,坚持全面发展富有各地特色的商品生产,形成一户一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大力培育主导产业,不断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步使山区农民增加收入,这是稳定地解决温饱问题,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
目前,在扶贫工作中,人们经常遇到一个问题是,一些地方年年扶贫年年贫,历年累计扶贫投入也不少,但效益很不理想。甚至使一些贫困地区滋长了依赖国家、依赖救济的思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扶贫中,较多地运用行政手段,缺乏把政府扶贫行为转化为群众自身脱贫的市场经济实践活动。因此,要积极推进农村“两个转变”,加速培育农村市场体系。这样,运用市场导向的手段,引导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自己脱贫,就成为当前扶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工作。要认识到,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自身努力,是脱贫致富的决定因素,是完成扶贫攻坚任务的基本保障。国家扶贫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是必要的,但外部的支持只有和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自强不息、苦干实干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扶贫开发过程中,要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当前,我们要引导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走上市场经济的轨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此,要积极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大力发展行业中介组织等社会服务,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的社会大市场联系起来,帮助农民减少市场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在这个基础上,要积极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通过“公司+农户”、“市场+农户”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民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基地化建设,市场化发展,在农村产业发育中逐渐脱贫致富。同时,要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加快构建市场经济体系。如积极发展农村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市场,以市场配置社会资源,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措施,发展城市和乡村、农户和企业,富户和穷户等多种形式的联合,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为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还要加快农村流通体制改革。诸如农村供销社、农民购销专业户、个体私营商业组织都要围绕山区经济发展搞好服务,解决群众买难卖难的问题;积极探索把行政手段转化为市场导向的扶贫方法。比如,以工代赈、有偿使用扶贫资金等。近年来,有的地区实行人、财、项目配套,把扶贫干部、扶贫资金与当地生产和社会事业发展项目捆在一起,坚持“项目牵头,单位包乡,专人蹲点,五年不变,领导负责”的制度,组织各下乡扶贫干部确定发展项目,取得了明显效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