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互相推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3-29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金台文谈

  互相推动
王朝闻
假设有人说他爱看的东西难逢难遇,不想看的东西却经常碰到,这样的话至少免不了受到如此的反驳:“你不喜欢,我们喜欢。”
拿电视连续剧来说,有些作品经得起观众再看二次三次,虽有缺点,总体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尽管主题歌仿佛已成约定俗成的流行色,但人们还是百听不厌。骆玉笙在《四世同堂》唱的京韵大鼓,三听四听仍很动人。从我自己的感觉来说,这种歌唱的形式美与内容的严肃性互相依赖着。优美的音乐感体现着激动情绪,悲愤、悲壮的情感和昂扬的唱法和谐一致,不会引起感情的误会。如果这位经验丰富的艺术家不顾歌词的情感内容,一味地拼命喊叫,以为声嘶力竭的唱法才能表现激情,大家都不会愿意再听,骆玉笙也不免丧失了她自己的艺术个性。
听骆玉笙唱的这段大鼓,觉得它的艺术形式的抑扬起伏的美,表现了不甘当亡国奴的中华民族的坚定意志,那高昂的声音不是为激情而激情,所以没有破坏鼓书唱法的形式美。在实际生活里,人们的激动之情总不能不被自然地引发和流露。正因为骆玉笙的唱法符合这样的人情,所以既显得情绪激动而又不至引起装腔作势的不自然感。
和这种美好印象相反,某些艺术形式引不起我们的美感。单就打斗式枪战来说,如果没有人喜欢,它就不会打斗得飞翔般地跃起或从空而降,神乎其技却使我觉得这是在玩特技。也许是为了给观众造成强烈的刺激,表现枪战的枪声与火光显得热闹红火,可是,仿佛神枪手也在把放空枪当作一种游戏。挨了枪的往往要跳起来或翻个跟头才扑倒在地上。又比如床上戏,很多人显得对此大有兴趣,不顾有必要没有必要,床头戏似乎是某些作品缺少不得的调味佐料。
当别人喜欢我不喜欢的艺术现象使我感到困惑,想要反思自己的趣味是否远离新的时代,反思新的是否一定是美的时候,我便想起传统诗歌艺术的某种有优越性的特点。李白那“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横江词》之一),岑参那“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轮台歌》),这些幻觉式的形象创造对我的感受是“够刺激性”的。这是一种既强烈又自然的精神刺激,不是只顾引起刺激却令人生厌的恶性刺激。具有边塞军旅生活经验的岑参,在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而写出的边塞轮台军旅生活诗歌,可以感动缺乏同样生活经验的读者。阴山本来是不动的,但三军的呼声刺激了诗人的感觉,造成了山也动了的幻觉。阴山和三军的大喊的相互关系,对诗人来说是客观存在;三军的大呼所表现的是勇于杀敌的士气,并非是要给听见喊叫的诗人岑参造成什么“轰动效应”的。倘若歌星要唱这样的诗歌,能不能用“爱你没商量”的唱法?
从繁荣新艺术的客观需要着眼,先理解理解这些传统艺术值得借鉴与继承的优点,总比宣言与一切传统决裂,却盲目崇拜进口货有利于用美育抵制丑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