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志愿者”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3-08
第7版(文化广角)
专栏:金台随感

  “志愿者”颂
邓伟志
从一家报纸的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上,读到一则消息: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服务团回到北京。顿时眼睛一亮,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也许是因为自己刚刚从贫困县归来的缘故吧!我觉得这项工作意义深远。
扶贫这类事,从广义上说,可谓古已有之。《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抓给刘姥姥一大把银子似乎也可以归到“扶贫”之列。可那是施舍,是主人对仆人的施舍。施者同受者是不平等的,施者鄙视受者,“受”了也不是味道。
此外,还有一种扶法,那就是派你下去,你并不情愿,奉命而已。这样的人,大家见得比较多。这种扶贫比施舍要强,可是,严格地讲,这里既有“恩赐”思想,也有任务观点。
志愿者则不同。志愿者,自愿也。这里没有“他愿”,即使有过“他愿”,但是,后来也已变成了自愿,变成了一种需要,一种强烈的需要。中国人口的主体是农民,不了解农民,就是不了解中国。中国的改革源于农村,不了解农村,就是不了解国情,就是不了解改革,更谈不上推进改革。中国农村的差别很大。对富裕农村的了解是很便当的。你要吃他的粮,买他的副食品,又有高速公路可达,说一点儿不了解他们也是不符合实际的。问题是贫困的农村,人虽不很多,分布却很广,交通又不发达。真正了解最贫困农民的人,不是很多的。我到过两个贫困县,也想到最贫困的村里去,甚至提出骑马去,终因没有10天以上的时间,去不了。去不了,就谈不上了解。而不了解,便谈不上真正的理解农民,熟悉农村,也谈不上了解中国,懂得改革。
现在,人们创造了许许多多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物扶、钱扶、工扶、智扶、文扶,都很好。可是,不论哪种扶,都离不开“情”扶,离不开带着火热的爱国爱民之情去扶。少了情,钱、物等就难以全部到位,就不可能真正地深入下去。而情,是要在交往中产生和培养的。“常相知,不相疑”嘛!有了情,才有志,才有愿,才能成为志愿者。志愿者,是最可爱的人。我们要为志愿者鼓与呼,欢迎志愿者有序地到最贫困的地方去,形成一种风尚。我参加政协会议,其中一项内容,就是要为志愿者鼓与呼。(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