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造屋”不如“树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3-08
第7版(文化广角)
专栏:茶楼

  “造屋”不如“树人”
李广春
清末封疆大吏左宗棠告老还乡,在长沙大兴土木,为子孙后代留下豪华府第,他总是怕工匠偷工减料,亲自拄着拐杖到工地督工,这儿摸摸,那儿敲敲。有位老工匠看他如此不放心,就说:“大人,放心吧。我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在长沙城里造了不知多少府第。在我手上造的府第,从来没有倒塌过,但屋主易人却是经常的事。”左宗棠听言,不觉满面羞愧,叹息而去。
人老了,是不是都想为子孙留下遗产?我不敢说所有人都是。但连当时思想比较开明的左宗棠也不能免俗,就很值得注意和研究了。
老工匠虽一介布衣,却如此世事洞明,与昔日满腹经纶雄才大略的左宗棠的老愚昏聩形成了鲜明对比。穷无苗,富无根,自古皆然。秦始皇平定六国,广修滥建,阿房宫连绵三百里,指望江山社稷传诸二世三世至于万世,却不料在二世手上就垮台了,留下了千古笑柄。扬州的徐园、个园、何园、小盘谷都是富甲天下的盐商巨贾所造,但又有几人之后守住了?想当初,这些人苦心经营,除自己挥霍享乐外,也想遗泽子孙。可是,历史往往就是这样的无情,那些豪宅都成了教育后人的活教材。真是多情反被无情笑。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但仍有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对“造屋”一往情深。《红楼梦》里的《好了歌》有云:“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儿孙忘不了。”这便道出了国人为子女着想的普遍心态。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并不是什么坏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但怎么操心、操心什么却大有讲究。我们对“授鱼”与“授渔之术”的故事早已烂熟于心,但又有几人真正付诸实行?不少人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当老之将至时,想的是为子孙留下大把的钞票、舒适的居室,或寻一个既体面又轻松更实惠的工作单位,似乎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子孙后代。而对怎样教育子孙,使其处世立身,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却用心不多。社会有时也以这种眼光衡量做长辈的称职不称职。在这种心态和舆论的支配下,一些人甚至不惜贪赃枉法,玷污了自己的半世清白,成为身陷囹圄的罪人。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实为警世恒言。自古纨少伟男。纵你留下金山银山,倘若遇上不争气的子孙,胡吃海花,到头来仍不免坐吃山空,甚至闯祸。古人说得好:“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借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自家不肯罢。”由此可见,钱多对子孙有时并不是好事。清代禁烟英雄林则徐说得更好,他曾给子孙写过一段名言:“子孙若如我,要钱干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确实是肺腑之言。在为子孙留什么的问题上,明智之举是“树人”不“造屋”,多留精神财富,少留物质财富,教育子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明辨是非,识别真伪,积善养德,学会做人,勇于任事,自食其力,勤劳致富,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只有这样,才算为子孙留下真正的财富,你的子孙才会一辈子打心眼里感谢和享用你给予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不是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