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做客堪萨斯——访美纪行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0
第6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做客堪萨斯
——访美纪行之二
中国新闻代表团
不知是偶然的机缘,还是主人的有意安排,我们访美的第二站,也是最长的访问时段,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故乡、美国中部并不很知名的城市堪萨斯。
堪萨斯城以堪萨斯河为界分为两半。城西部属堪萨斯州,东部则属密苏里州。访问堪萨斯之前,我们只知道它是斯诺的出生地,其余知之不多。当我们离开旧金山,经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转机飞抵堪萨斯时,我们立刻被这座美丽而富有田园色彩的城市吸引住了。城市建筑是一派西班牙风格,满城精美而独特的雕塑,特别是藏品丰富的纳尔威艺术博物馆,使这座城市显示出浓郁的文化色彩,人们曾戏称之为美国中部的“世外桃源”。
风景难忘,人情也难忘。在被认为是“人情淡薄”的美国,我们却领略了与大都会不同的美国人民的好客、友善和独具特色的美国风情。
踏上堪萨斯这块土地,我们自然想去看看埃德加·斯诺的故居或别的什么遗迹,以表达中国新闻界同仁对这位已故老朋友的缅怀。当地负责接待我们的马莉小姐先安排我们去“堪城西安友城委员会”主席、斯诺纪念基金会终身会员、经营印刷业的美籍华人钱行俭先生家里,同一批美国朋友和居住在堪萨斯的华人见面聚谈。参加会见的美国朋友们职业各异、年龄不同,但只要一谈起斯诺,大家都有了共同的话题,共同的感情。
第二天,我们正式去踏访斯诺故里。据说,斯诺家住过的房子现仍坐落在默希尔大街3811号,周围有一圈白色的木栅栏,但现在物归何主不得而知,我们没有能够亲临探访,而是到了设在密苏里大学图书馆楼上的“斯诺纪念馆”。美国斯诺纪念基金会主席布楚先生向我们简单介绍了基金会的情况,然后领我们观看斯诺生平图片。书架上摆满了斯诺的著作以及世界各地纪念斯诺的著作。这时,我们代表团团长袁志发同志,将自己在内蒙古工作时与另外两位同志共同编写的一本书《斯诺在内蒙古》,赠送给斯诺纪念馆。主人接过赠书表示感谢。我们在斯诺纪念馆收藏的许多生动图片中看到,斯诺离开人世25年了,但他的业绩仍然为中美两国人民所牢记和缅怀。
访问堪萨斯城令人难忘的另一幕是到凯蒂小姐家中做客。凯蒂是一位大约40岁左右的职业妇女,是堪萨斯国际公共关系组织的终身合伙人,也是马莉小姐的朋友。这是一次轻松而愉快的家庭式聚会。凯蒂小姐自费为我们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我们进屋不久,她邀请的美国朋友也陆续来到了,其中有考古学家罗伯特先生、有建筑师凯罗女士等人。令我们吃惊的是家里出现了两个活泼可爱的中国小女孩。凯蒂告诉我们:一个是她从中国长沙收养的,成了她相依为命的女儿,取名为“希望”,以寄托自己的希望和中美两国人民友好的希望;另一个是凯罗女士从中国厦门收养的。她们都很爱中国小孩。看得出已经达到“母女情深”的境界了。席间,我们问凯蒂小姐:“如果小孩长大以后要回中国,怎么办?”她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如果她长大以后要回祖国去寻根,我会很支持她回到中国去。”短短一句话,表达了她作为一个美国母亲的宽阔胸怀。在真诚坦率而又轻松活泼的气氛中,主客双方对许多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交谈。我们很高兴地注意到,最基层的美国人民很关心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对中国人民生活的改善和进步,都感到高兴。他们中有一位70岁左右的女士,曾三次来过中国。她说,1976年初第一次访问中国,那时还是“文革”动乱时期,印象不太好;1986年,第二次访华,觉得中国大变样,确实是“今非昔比”;1996年第三次访华,觉得中国变化得太快,令人难以置信了。他们都对中国人民十分友好。情意浓,言未尽。这位三次访问过中国的美国老人主动要亲自开车送我们回旅馆,真是盛情难却。
也许是日程安排太紧,我们没有能够更多地接触美国工农业的情况,只有一次机会,那就是到密苏里州克林顿县一个私人农场做客。农场的主人叫欧康纳·戴恩,一位50多岁、非常壮实的男子汉。他说,这个农场是他的祖父留给他的,100多年前,他祖辈从爱尔兰到美国,买下了这块土地。现在拥有土地1800英亩,养有650头牛,种有大豆、玉米等作物。他们夫妇开车领我们参观了庄园,还为我们准备了美味的甜点。但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他自己设计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房舍。室内的布置充满文化色彩。浓郁的文化氛围使我们忘了这是在农民家里做客。戴恩夫妇同我们合影留念,并风趣地说:“从你们提的问题来看,你们对农业很内行,是我见到的最懂农业的外国客人。”我们都会心地一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