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德国职业教育的难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0
第7版(国际)
专栏:

  德国职业教育的难题
本报记者王小光
德国的双轨制职业教育曾以灵活求实而为世人称道。但是近年来,“双轨制”在实施中遇到困难,人们对其前景产生了忧虑,甚至有人开始怀疑:“双轨制”是否走到了尽头?
双轨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它将企业中的实践培训与职业学校的理论培训密切结合,克服了一般教育体系中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为造就高素质的技工队伍做出过重要贡献。但是这些年来,“双轨制”并不景气:一方面,由国家和企业提供的培训岗位逐年减少,1994年,仅西部地区的培训名额削减幅度就达16%;另一方面,青年人对参加职业教育的兴趣也日渐淡漠。以往,青少年在结束9—10年的义务教育后,约有2/3的人报名接受双轨制职业教育,进入90年代后,申请人数开始下降,1993年,接受双轨制教育的人数竟首次低于上大学的人数。
出现这种情况既有经济的原因,也有培训制度本身的弊病。
首先是资金不足。德国每年为“双轨制”培训投入数百亿马克,其中85%来源于企业,一个学徒3年的培养经费少则3万马克,多则十几万马克。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和税收的增加,培训费用也逐年上涨。像西门子、拜耳、奔驰等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尚能承受如此巨大的开支,而资金薄弱、却承担着50%以上学徒培训任务的中小企业,就有不堪重负之感。另外学徒毕业后可自由择业,这使培训企业感到培训资金有付诸东流的危险,于是一些企业不愿再以传统的方式设立培训岗位,转而寻找更加省钱灵活的方式,如在企业内部深造、招募大专生等以补岗位空缺。
其次,就业前景黯淡使“双轨制”不再受到青年人的青睐。长期以来,德国青年的失业率一直低于西欧国家的平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双轨制”所开拓的就业之路。然而近年来不少经过职业培训的学徒找不到相应工作,只好降低求职标准。据统计,目前有1/6的毕业学徒不得不从事较低层次的工作,学非所用的竟占40%。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大学,期望由此获得更多的择业机会。虽然1995年联邦教育科学部决定增设教育储备金,资助参加培训的学徒,以吸引更多的青年,但是此举并不能从根本上保障学徒毕业后的就业。
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的百年史,是一部伴随经济发展而不断变革和完善的历史,面对高新技术的涌现和产业结构变化提出的挑战,德国政府及企业界正在积极寻找对策,为“双轨制”职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