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三个创新”出效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0
第9版(理论)
专栏:

  “三个创新”出效益
郑贤操顾幸伟
近几年来,全国铸锻行业普遍不景气,工具行业更是困难重重。然而,广东韶关铸锻总公司和韶关工具厂却表现出不平常的发展势头。1995年,韶关铸锻总公司完成销售收入达3.6亿元,实现利税2030万元,其中税后利润351万元;韶关工具厂完成销售收入3298万元,实现利税650万元,其中税后利润325万元。至此,这两个国有企业已连续15年不亏损。它们的成功经验对一些困难重重的国有企业,无疑具有现实的启迪意义。
制度创新:建立起“能控制、出效益”的运行机制。韶关工具厂于1993年把下属的车间统一改为分厂,赋予其一定的产、供、销权,推动各分厂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使当年全厂的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1994年,这家厂又对各分厂建立二级法人制,实行了“定死基数、确保上缴、自负税收、超额全留、亏本自负”的承包形式,对各分厂实行委托经营,使各分厂从单纯执行生产计划指令转到综合、全面、立体开展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上来。韶关铸锻总公司下属有12家分公司,总公司主要负责投资决策、产品开发、产品销售、财务管理和监督;分公司主要负责生产,也可以经营接单。总公司对各分公司实行经济责任制,把有关经济技术指标分解到每一个人,实行中央管理。实践证明,这样的运行机制一方面使机构与人员得到优化和精简,另一方面又使各分公司能更加灵活地参与市场竞争,做到按时保质足量交货,提高了经济效益,达到“能控制、出效益”的目的。
管理创新:以效益为目标,以人为中心。改革开放以来,这两个企业以提高效益为目标,重点抓好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的工作。为此,企业制定了严格的劳动纪律、生产工艺流程、原材料消耗、产品质量考核、资金管理、销售管理等完整的管理制度,并通过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使职工们自觉、主动地参与管理,服从管理,让管理出质量、出效益。韶关工具厂开展五小QC活动,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自觉提高产品质量考核标准,使成品抽查合格率由原来的90.4%提高到98.7%。韶关铸锻总公司箱角分公司实施成本、消耗与奖金挂钩的办法,原材料消耗大幅度减少,仅型砂每年就节约2000多吨;机械分公司实行资金管理“一支笔”制度,严格控制各项开支。
以人为中心强化企业管理,是这两个企业管理创新的又一个突出特点。一是以通过改革分配制度,增强职工参与管理的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韶关铸锻总公司把各种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与奖金挂钩。韶关工具厂则实行全额计件工资制,鼓励多干、干好的职工多得,劳动生产率比改革开放前提高了4倍。二是加强企业管理班子建设。韶关工具厂对各分厂厂长实行竞争上岗,按照“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大胆使用有本事的“明白人”,调动了分厂经营管理班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技术创新:依托现有基础,不断增加技改投入。这两个企业始终坚持技改,大胆投资。韶关铸锻总公司于1983年以来累计投入技改资金近3亿元,完成了100多项技改项目。通过改造创新,产量上去了,费用减少了,效益提高了,职工收入也增加了。韶关工具厂“八五”期间累计投入技改资金近千万元,进行了6项大的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12个。两个企业技术改造的主要特点:一是依托现有基础,从而节省投资,提高了技改效益。二是致力于提高产品竞争力,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强抗市场波动的能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