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王屋山下种子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4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王屋山下种子村
本报记者岳富荣戴鹏
王屋乡大店村,是一个制种专业村。这个村坐落在河南济源市西部的王屋山区,传说中愚公移山的地方。
3月下旬,记者在这里采访,对种子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村共有197户人家,家家都是制种专业户。除一些山坡旱地上种杂粮外,能够灌溉的600多亩耕地都用来制种,户均3亩多,主要种植玉米和大白菜。村里人介绍,这里有独特的自然条件:一道道山梁是天然屏障,可以避免玉米扬花期一般玉米与良种玉米花粉互串。
“制种在技术上要求十分严格。”济源市种子公司的同志说,他们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质量管理规定,根据不同农作物良种的技术要求,在山区或平原选择干部群众热心、土地肥沃、旱涝保收、交通便利的村子作为制种基地。现在,全市已确立58个行政村为小麦、玉米、瓜菜等种子的生产基地,其中有的是用部分耕地制种,大多数则是像大店村这样用全部好地制种的专业村。制种的村、组、户层层与市种子公司签订种植面积、质量、产量、超产奖励等内容的合同。种子公司派出科技人员从种到收,住在制种基地各村,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制种各个环节的生产管理,直至经过严格的检验把农民收获的良种收购上来。
大店村党支部书记李怀义感慨地说:“住在我们村的技术员很辛苦,出东家,进西家,和农民一起在地里转,传技术、作示范。以前我们只管种地,哪懂什么培育良种。这几年下来,还真摸着门道了。现在大家都严格按技术员的要求干,要不,你生产出来的种子不合格,岂不害别人,也害自己。”
制种也给农民带来了经济实惠。大店村以前生产粮食,虽然吃饭不成问题,但缺钱花。近几年制种,一亩地种一季可收入两千多元,每户一年的纯收入一般达到五六千元,甚至万元以上。
五龙口镇裴村位于济源市东部,是一个平原型的制种基地,主要生产小麦良种,从这个村可以看出制种的“气势”和规模效益。村里有5000多亩集中连片的耕地用于制种,“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去年按照与市种子公司签订的合同,种植种麦3000多亩,统一规划、播种、浇水、治虫、收割,比生产粮食多收入四五十万元。今年种植种麦4000亩,麦苗壮实,一片青绿。
农民醉心于种子,舍得花气力在种子上做文章,得力于市种子公司。济源市种子公司承担着全市种子质量管理、选育、统一供种等重任,是河南省技术监督局、农业厅命名的“种子质量信得过单位”。
为保证种子质量,市种子公司投资20多万元,购置全套检测仪器,建立标准实验室,对无论从外地引进还是从自己的基地里收上来的各种农作物种子,都严把质量关。在实验室,记者看到一个姑娘正在作玉米种子发芽率试验,一个小伙子正在用电泳仪测试小麦种子的纯度。种子公司对种子的纯度、净度、水分、发芽率都要进行检测,认定合格后才向农民推广。多年来,该公司售出的种子,从未出现过质量问题。
济源市种子公司还不断引进新技术,在种子供销门市部,记者看到几位农民正在购买一种红色的玉米种子。那玉米种子并非天然就是红色的,而是人工“创作”。市种子公司从北京农业大学引进种子包衣技术,给种子包上一层含有高效肥料和防虫、防病药剂的彩色外衣。种子包衣后,能有效地防治病虫害,促进作物发育生长,提高产量,而且省种、省药、省肥、省工,同时具有隐蔽施药、保护害虫天敌、减少环境污染的特点。农民使用包衣种子,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一般每亩比普通种子多投资1.5—3元,却可增产粮食一到两成。现在,济源农民购买种子,都愿意买“带色的”。近几年来,全市使用包衣种子种植的玉米、小麦、棉花、花生等农作物累计达250余万亩,增产粮食7500万公斤。
农民常说“种好一半粮”,良种给济源的农业丰收增添了新的活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