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今日基加利——非洲大湖区采访记之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08
第6版(国际)
专栏:通讯

  今日基加利
——非洲大湖区采访记之四
本报驻南非记者温宪
自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至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航程。肯尼亚今年很旱,从飞机上望下去,境内一片深褐黄色。然后,便俯瞰到一片怡人的湛蓝,这便是在非洲名列第一的维多利亚大湖。湛蓝湖光隐去之后,映入眼帘的是团团葱翠,一座座山头上星星点点地散落着民居,缈缈的炊烟更增添了一分诗意。飞机降落在基加利卡农贝国际机场后,大多数旅客都是面色严峻地走出机舱。这座由比利时人设计的候机大楼的楼顶至今仍留有被炮弹炸缺的一角。它似乎在告诉人们:基加利曾经历过的一场腥风血雨。
卢旺达号称“千山之国”,首都基加利就伸展在几个山头上。与所有非洲国家一样,卢旺达有过遭受殖民统治的历史,也有过争取政治独立和经济发展的奋争。然而,近三年来,这个中非山地小国却不期然地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1994年4月6日晚,卢旺达总统哈比亚利马纳与布隆迪总统恩塔里亚米拉在基加利国际机场上空同机罹难。这一事件顿时激化了卢旺达胡图人与图西人的武装冲突。以胡图族人为主的政府军立即向反对党人士和图西族人大开杀戒。多年来一直流落异国的图西族人武装——“爱国阵线”则自北部乘势兵分三路南下,直逼基加利。卢旺达全国爆发了一场持续数月的部族大屠杀,约50万人惨遭杀戮。“爱国阵线”经过几番血战后攻占基加利,建立了新政府。200多万胡图族难民随即潮水般涌向邻国。
基加利是那场大屠杀和血战最惨烈的中心,至今仍然可见斑斑印迹。在从机场至基加利市内的路上,一位曾亲历那场灾难的中国外交官不时指点着路边弹痕累累的路牌介绍说,当时这条路两边躺满了尸体,他们绝大多数是平民百姓,有的地方尸体重叠数层,长时间无人敢去收尸。褚黄色的卢旺达国民发展议会大厦上至今可见密密麻麻的弹洞。在那场灾难中,所有外交机构都遭到洗劫,唯有深得当地人民敬重的中国大使馆是一个例外。尽管如此,中国大使馆的大楼内,也仍然可见到8处流弹留下的痕迹。
如今基加利的街头已经显得很平静。市中心一度关张的各种店铺重新开门进行正常的生意买卖。在商业中心区一处人头攒动的大市场内,最引人注目的商品是一层层摆放得极高的筒装食用油、奶粉及其它食品。一问卖主,他们都承认这些印有外国生产标志的产品均为联合国向难民发放的救济物资。新政府上台后,对市内沿途自发开设的地摊市场进行了整治,加盖了一些棚屋,使得城市面貌较前更为整洁。高高矗立的塔吊成为基加利一大景观,它表明这个城市已经迈出和平建设的步伐。记者下榻处紧邻一座教堂。那天下午,一阵悦耳的合唱歌声从那里响起,一场气氛喜庆且庄重的婚礼正在举行。当记者向一位当地人士询问这对新人是胡图族还是图西族时,这位人士回答说,新娘是图西族人,新郎则为胡图族人。但他接着强调说,“我们现在不再说谁是胡图人,谁是图西人,我们都是卢旺达人。我们有过大屠杀的历史,但现在大家都希望和平相处。”
卢旺达新政府一直强调在政治上奉行民族和解政策,在全国实行“和平文化教育”。不久前,卢旺达政府还派团考察南非“事实与真相委员会”如何施行种族和解政策的经验。然而,在基加利表面的平静下,仍然有着令人不安的隐忧。胡图族人对图西族人逐步掌管各级政权私下常表不满。去年年底以来,约百万胡图族难民自扎伊尔和坦桑尼亚返回国内,其中便夹杂着一些曾参与1994年大屠杀的前政府军人员。卢旺达境内因此发生了数起武装骚扰事件。一位曾在非洲工作多年的比利时经济学家告诉记者,“胡图族人和图西族人中都有为和平努力的人,也都有一些极端主义者。当我们探讨卢旺达的前途时,不要忘记这个国家的700万人口中有400万儿童、200万妇女,而全国的土地只有两万多平方公里。这就是一个很难解决的基本矛盾。”(本报基加利电)(全文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