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古都风貌,何以“夺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3
第4版(副刊)
专栏:建筑笔谈

  古都风貌,何以“夺回”?
孟凡茂
进入80年代,维护古都风貌进而“夺回”古都风貌的提法屡屡出现于首都的一些报纸上,此后也在许多新建筑物上得到了体现。进入90年代,我们也就见到了一片一片的大屋顶、一座一座的小亭子。难道这样就真的维护并夺回了古都的风貌吗?那么多现代建筑都顶上了一个传统形式的“帽子”能说是一种创造性的继承吗?现代风格或者称时代风格应该是什么呢?
在谈到把古代营造法式应用到现代功能建筑时,有人做了个形象的比喻,说这是身子进入了新社会而脑袋还停留在旧社会。其实这个比喻并不是很妥帖。传统建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古香古色的宫殿,土风土味的民居,更有经过汉化的宝塔,一如原装的教堂。人们没有说北海公园琼岛上那亭亭玉立的白塔破坏了建筑格局的统一,而是赞美它与黄瓦、红墙、苍松、碧水所构成的美丽景色。圆明园曾被称之为万园之园,最具特色的是把西洋建筑融于中国园林之内。建国以来,曾经批判复古主义,仍建成传统形式的民族文化宫、中国美术馆;曾经批判洋奴哲学,仍建成异域风格的北京天文馆、工人体育馆。如今的天安门广场,北面是天安门,南面是纪念堂,东面是历史博物馆,西面是人民大会堂,堪称是古今中外建筑风格的大荟萃。我们赞赏天安门的庄严与辉煌,珍视纪念堂的凝重与肃穆,领悟历史博物馆的深沉与典雅,感受人民大会堂的雄伟与朴素。我们素来不曾排斥过异域风格,为什么如今要“维护”和“夺回”的就只剩下斗拱飞檐琉璃瓦了呢?为什么在大屋顶周围就只能建大屋顶,为什么现代化的功能建筑要配上宝塔尖和小亭子呢?
现代建筑注重功能性、科学性、经济性、艺术性,强调建筑形式与内容(功能、材料、结构、工艺)的统一,表现时代观念。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谈到新建筑时曾说,把“清代官式建筑的则例用在南方或者用在‘不摆官架子’的建筑上是不恰当的。……要摆脱那种堂哉皇哉摆架子的模样。”民族形式如何在现代建筑上体现,不应该是形式上的照搬和摹仿,而是建筑思想上的继承与创新。古代建筑在功用、材料和形式上是个统一体,倘若把五龙亭、六合塔架构在现代化的高层建筑物上,不仅有损古代建筑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也使现代建筑不伦不类;而且用现代建筑材料重塑古代式样,即便是解决了多道技术难关,也不能说是一种创造,甚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在造假。这种对传统形式的摹仿只会使人感到传统观念影响的深重,时代创造力的匮乏。因而要展现时代风格,首先要尊重建筑师的创造,充分发挥建筑师的创造才华。
建筑是体现时代风貌的。我国古代有着辉煌的建筑成就。但由于我国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其建筑的最高典范也只是明清的宫廷建筑,加上对砖木结构的过分依赖,传统形式的主流是单一的,这就使得我们一谈到传统形式,就离不开三大殿、五龙亭,因而就对大屋顶情有独钟了。我们应看到,传统建筑形式的本质一是要服从皇权,如紫禁城炫耀的是皇权的至高无上,皇帝的穷奢极欲,表现着封建制度的等级观念(就连北方民居四合院也是这种观念的产物)。二是服从于宗教,宗教建筑形式不分中外,位置得天独厚。如何对待古典与现代、内容与形式是个世界性的问题。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把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底蕴融入了北京香山饭店,把古埃及的金字塔式样移植到法国巴黎的卢浮宫门前,还在美国波士顿古香古色的三一教堂旁竖起了现代化的玻璃塔楼。中国古代建筑形式如何在多变的国际潮流中既保持特色又推陈出新,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对待。我国历史上没有文艺复兴,没有工业革命,因而也就缺乏哥特式、巴罗克式、文艺复兴风格、国际风格等不断变化着的建筑形式。我们应把眼光放远一些,世界上的建筑形式,古代的与现代的,都是人类的创造。我们应该从这些创造中吸取所缺乏的,弥补所不足的,从而创造出令今人为之自豪,后人为之荣耀的不朽建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