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不负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8
第2版(经济)
专栏:我看改革十八年

  不负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国家体改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张皓若
改革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遇到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每一位关心和参与改革的人对此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感受,我本人对此也有很深的体会。
十八年来,我变换过不少工作岗位。在企业干过,担任过地方领导,还在国家不同部门任过负责人。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曾使我困惑和苦恼,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和理论突破,又让我备感欣悦。对我来说,改革十八年,就是困惑和释疑、苦恼和欣悦交织的十八年。
在四川担任省长期间,国有企业效益低下是我感到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四川的国有企业比例高,大中型企业约一千多家。其中,国民党留下的官僚资本和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建成的一些军工、兵工、电子、核工业、航空航天企业占多数。这些企业或设备老化,或急需转产,布局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中央很难有新的投入,加上交通不便,人员不稳定,要增强这些企业的活力十分艰难。通过努力有一些企业搞得很好,人们熟知的长虹彩电就是一例。但相当多的企业仍然困难重重。
面对众多的困难企业,作为地方政府负责人,我的心情可想而知。如何让这些企业活起来,是我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有时半夜里想到这些事,不禁披衣而起。凝视窗外,看着那些在夜色中沉默的厂区,心里就像压着一块沉重的石头。思考时间长了,渐渐也就有了一些想法。我感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把每一个企业都搞活,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既然企业必须参与市场竞争,结果必然是优胜劣汰。地方政府应该做的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树立全局观念,对前景好的支柱产业倾全力扶持,对“夕阳工业”必须进行调整,对扭亏无望的企业只能痛下决心停产。这就像下棋,该集中优势兵力就集中,该舍弃的就舍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全局主动。我跟周围的同志谈这些看法,发现大家的意见是相近的。后来,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了,这次会议通过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框架,提出了整体搞活国有经济的指导思想。看了《决定》后,我非常振奋,既为中央正确的改革思路叫好,也为自己多年来的思考得到印证而喜悦。
自担任国家体改委领导工作以来,我越发深刻地体会到,正像《决定》中所说的,只有着眼于整体上搞活整个国有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企面临的问题。改革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认识水平在不断地提高,改革理论也不断有所突破。国企改革是如此,其他领域的改革也是这样。
改革十八年,我们所走的路是前人没有走过的,我们已经在荆棘丛中辟出了一条坦途。但我们仍应保持清醒,改革的路途还很长,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这需要我们沿着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的路,更加踏实、勤奋地工作。(《中国改革报》祁述裕整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