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漓江忧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1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国策漫笔

  漓江忧水
白剑峰
“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是唐代大诗人韩愈眼中的漓江风光。千古悠悠,漓江水长流。初春,笔者来到桂林,却听说漓江缺水。
在清浅的水中,游船缓缓前行。望着烟雨濛濛的漓江,同行的水利专家告诉我:漓江的季节性枯水日趋严重,枯水期逐年延长。最令人难忘的是前几年的一个冬天,桂林市60多条溪流中断流的竟有34条,山塘水库大半干涸,桂林至阳朔86公里河段仅能通航6公里。市自来水厂因水源断流,被迫挖滩引水,水落滩出,一片狼藉。
我一惊。童年就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如果少了水,桂林该是怎样的难堪?百里漓江又该是怎样的景象?我无法想象。专家说,漓江缺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上游水源林逐年减少,蓄水功能下降。
这也许就是大自然的惩罚。当绿色被一点点蚕食的时候,灾难也在一步步地逼近人类。就在我们吟诵“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时候,流淌了亿万年的黄河却频频发出断流的警报,长江也由于森林大面积减少而水患日甚。生态环境的演变虽说是一个漫长的渐变过程,然而一旦到了临界点,往往就会急转直下,难以挽回。1966年2月周恩来在接见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的代表时就曾说:工业犯了错误,一两年就能转过来;治水治错了,树砍多了,下一代人要说你。我最担心的,一个是治水治错了,一个是林子砍多了。
报载,不少贫困地区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纷纷将斧头伸向森林,并美其名曰“靠山吃山”、“伐木财政”,从盖办公楼、买小轿车到官员发工资,全靠砍树。也许,这确实是一条立竿见影的致富之路;然而,对于贫困县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却是一条通向灾难之路。为了发展经济,人们常常不得不付出破坏生态的沉痛代价;而生态的破坏,又总是反过来使经济遭受更为惨重的损失。两者互为因果,形成贫困经济与脆弱生态的恶性循环。
漓江是大自然的杰作,水是漓江魂。没有水,就没有漓江;没有漓江,就没有桂林;没有桂林,中国的旅游就会失去一处绝佳的风景,人们的生存危机就会相继而至……事实上,漓江之忧也是所有江河之忧,不管这种忧是否已经到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讲水与舟的关系,也是讲水与人的关系。愿更多人能放长眼光,保护我们的绿色家园,让清清江河无忧地流淌到下世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