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孔繁森故乡干部新风——聊城地区县(市)委书记后进村蹲点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3
第1版(要闻)
专栏:

  孔繁森故乡干部新风
——聊城地区县(市)委书记后进村蹲点纪事
中组部调查组
编者按:孔繁森同志的家乡——山东聊城地区的县(市)委书记,以孔繁森同志为榜样,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自己的联系点上真抓实干,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的优良传统不仅不能丢,而且要继承和发扬。
县(市)委书记蹲点带头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本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但在新的形势下,一些领导干部产生了某些错觉:如有的把下去蹲点视为“手工作业”,认为不值得;有的认为只要增加群众收入就行了,下去不下去关系不大;有的认为同群众实行“三同”过时了,“群众不欢迎”;有的怕影响工作或者怕陷入老大难村拔不出来而“丢丑”;有的则上边叫蹲点,也做出个姿态,实际没真下去,等等。中央强调领导干部建立联系点的要求要不要执行?要不要下去?下去值得不值得?会不会影响工作?群众欢迎不欢迎?聊城地区县(市)委书记们蹲点的实际行动和他们的体会,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希望各地领导,特别是县(市)委的领导同志,像聊城地区的县(市)委领导那样,提高思想认识,坚定不移地沉下去,在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提高领导水平和能力,切切实实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的各项工作抓上去,并带出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为本世纪末实现农村的小康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去冬以来,山东省聊城地区进行第三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整顿。为确保这次建设和整顿取得实效,全区8个县(市)的县(市)委书记,按照地委要求自带被褥、自起炉灶、进村入户,住普通民房,吃家常便饭,到基层蹲点。据两个月统计,8名县(市)委书记平均在村住18天,最多的住了51天。有的县(市)委书记白天处理县(市)委的工作,晚上住到村里做群众工作。有的干脆把办公桌“搬”到了村里,全县(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顿工作情况分析会和有些会议在村里召开,有些急办的事情也在村里处理,做到了驻村蹲点和日常工作两不误。
这次驻村蹲点,8名县(市)委书记选择的都是本县(市)后进的“老大难”村。其中,两个村领导班子十年九换,屡建屡瘫;有3个村矛盾错综复杂,社会治安混乱,正气压不住邪气;有3个村有班子无路子,穷得叮当响。1996年8个村人均收入最少的才400多元,集体经济都是“空壳”。驻村期间,县(市)委书记们走村串户、访贫问苦、访贤问计,走访400多农户,召开党员、干部、群众等各种座谈会70多次。通过努力工作,8个村都建立起了群众信任的党支部或村委会班子,理出了脱贫致富的路子,妥善解决了村里诸如家庭矛盾、财务混乱、干部多吃多占等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完善了村级管理的各项制度。同时,还办了许多农民群众想办而办不了的实事、好事,如建冬暖式蔬菜大棚,架电、修路、调整产业结构、搞销售服务等,使所驻村的各项工作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有力地促进了面上工作。
这个地区县(市)委书记到后进村蹲点,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一、对农村情况有了更真实的了解,头脑更清醒了
县(市)委书记们过去总认为经常和基层打交道,对农村的情况很熟悉。通过驻村蹲点,走村串户,摸到了真情,听到了真话,受到很大触动,他们感到过去掌握的真实情况太少了。比如对农民生活水平的估价问题,过去总认为农村经济发展了,大部分农民富起来了,没想到还有一些特困户温饱问题还没解决;对农村基层组织的状况,原来只听乡镇汇报,自我感觉良好,蹲在村里一细摸,才认识到任务的艰巨性。有的县(市)委书记对个别村班子年年整顿年年瘫痪的原因搞不清楚,通过认真解剖,找出症结,原来是多次派驻的工作组都不敢触及深层次的问题,村里的遗留问题越积越多,导致一个个班子被压垮。有的县(市)委书记原以为开过会发过文件了,没想到有的农村党员对上级的文件精神不知道,甚至有的村十几年没开过群众会。有的县(市)委书记谈到,过去习惯于坐好车、走好路、进好村、听好话,很少到后进村接近群众,很难听到实话,很难发现隐患。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太可怕了。过去由于对基层的情况了解不深,有些认识和决策脱离实际,造成了不良后果。
二、思想有了深刻变化,与群众的感情拉近了
县(市)委书记通过住农户,坐炕头,与农民拉家常,对农民群众的感情深厚了。有的同志看到贫困户的家境,思想上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东阿、莘县、冠县三个全国重点扶贫县的县委书记对此感受更深,他们说:“看到有的群众现在还很贫穷,心里实在不是滋味,真觉得对不住父老乡亲。”一些老党员、老农民看到县委书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给房东打水扫院子,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说:“当年的老八路又回来了。”有几个书记住的村,党员、群众主动把大街扫得干干净净,迎接书记到来;党员、群众纷纷上门送菜、送面,县委书记全都婉言谢绝了。有的县(市)委书记说,过去常讲爱人民、爱群众,往往是抽象的、空洞的,缺乏真实感情,通过和群众谈心交心,同群众的感情贴紧了。县(市)委书记们在帮助村里建班子、选路子的同时,为驻村农民送温暖、办实事。聊城市委书记张桓看到驻村的一位村民生重病无钱医治,带头捐款200元,干部群众共捐款3000多元,解决了病人的燃眉之急。茌平县委书记齐炳文发现一困难户建大棚缺资金,就与工作组的同志当场凑500元。有的县(市)委书记还为贫困户送衣送被,送煤送粮,帮助贫困户子女复学。广大农民群众在县(市)委书记的身上感受到了党的温暖,他们由衷地赞扬共产党好、党的干部好。
三、产生了强大的示范带动效应,形成两眼向下的风气
县(市)委书记到工作最难、条件最差的村蹲点,这是十几年来少有的新鲜事。茌平县委书记齐炳文蹲驻的赵梆子村,是全县出了名的乱村,班子十年九换,屡建屡瘫;群众上访不断,有的多次上访到北京;村子离县城三里地,群众照明都没有电;村民有的几口人种一口人的地,有的一口人种几口人的地,地少的户吃饭有困难;集体空,群众穷,靠天吃饭,致富无门;社会秩序混乱,群众无安全感。县委曾多次派工作组都没有奏效,群众说该村是“敲不响的梆子”。齐炳文说:“县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赵梆子这块硬骨头我去啃。”驻村期间,他召开各种座谈会几十次,全村110户,几乎串了个遍。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帮助村里理顺了各方面的关系,建起了村支部班子,架起了电线,修通了路,并发动群众调整了土地,帮助农户建起102个蔬菜大棚,接近一户一棚,使村里各种工作很快走上了正常轨道。莘县县委书记孟宪海蹲驻的大马庄,号称全县“第一大难村”。该村十年换了十茬班子,茬茬遗留一大堆问题;村里街不像街,路不像路,群众吃咸水、点油灯,农民人均收入比周围村低一半,有的贫困户粮食不够吃。孟宪海同志在村里住了50多天,白天黑夜做工作,建起了班子,清理了十余年的财务等遗留问题,化解了矛盾,还为村里打了井,修了街,架了电,理出了靠发展多种经营脱贫致富的路子,很快使该村改变了面貌。
县(市)委书记们的实际行动,在全地区上下特别是机关干部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过去抽机关干部下村是一大难,县委书记一带头,难事也不难了。在县(市)委书记的带动下,去年12月初,全地区抽调1.1万多名机关干部下村,5天之内全部到村,有3个县一天抽齐了1300多名干部,第二天全部到村里。全地区70%的乡镇党委书记也选择了本乡镇最差的村,平均在村里住了20天以上。有个乡镇党委书记在本乡动员会上说,“全县看县委书记,全乡就看我。”会后当天他就带着行李住到了村里。县市人大、政协的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大多是55岁左右的同志,也积极主动地要求去包村驻村。莘县、东阿、茌平、聊城等县市几套班子领导成员,除留几个人在家主持工作外,其余20多名县级干部全部住到了村里,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全地区11146名包村干部中,住到村里的县级干部197人,科级干部3081人。广大驻村干部以县(市)委书记们为榜样,为驻在村做了大量工作,办了许多实事,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四、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对全局工作的指导有了更强的针对性
县(市)委书记驻村蹲点,从机关到基层的反差中看到了机关工作和干部思想作风上的差距,许多问题引起了县(市)委书记们的深思和反省。东阿县委书记金维民在驻村中听到群众对乡镇干部“走读”问题、干部吃喝问题反映强烈,他立即召开常委会,研究出台了关于严禁干部“走读”和吃喝的专门文件,在全县引起极大的反响。冠县县委书记宋来君与群众座谈中听到对乡镇干部坐车上下班和大哥大随身带等意见很大,就提请县委研究制定了干部“五不准”制度。聊城市委书记张桓原认为公路三乱治理得差不多了,但驻村群众运蘑菇的拖拉机在公路上又被乱罚款,造成了当地冬季蔬菜外运难。他发现后,立即召集有关部门开会,真正解决了“三乱”问题。高唐县委书记路广业在驻村时发现,搞两田种植模式的调整,存在不少问题,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就立即责成有关部门进行了专门调查研究,制定了《关于实行两田制模式土地调整当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的文件,及时解决了问题,使全县土地调整工作开展得健康顺利。这个文件被山东省政府转发。
目前,地委和8个县(市)委都重新修订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划,完善和制定了县(市)委常委和机关干部驻村蹲点制度,使领导干部驻村蹲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