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公路铁路“双雄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6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一九九五年九月十五日,成渝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很快,高速公路运输以咄咄逼人之势,抢走了成渝铁路百分之六十一的客源。于是,在成渝之间,上演了一场——
公路铁路“双雄会”
本报记者冉永平
当头一棒
1995年9月15日,全长340公里的成渝高速公路全线通车。由于比成渝铁路短了164公里,加上速度快,使成渝间原来要10个小时左右的行程一下缩短到不足4个小时。占足时间优势的公路客运,又在价格上给铁路沉重一击,把价格定在了50元至93元之间,低于火车票价。目前,高速公路上投入运营的班车已超过2300班,乘客可以随来随上。而铁路,加上过路车才6对。
从竞争的条件已不难想见竞争的结果。
高速公路通车仅几个月,日均运送旅客就达5800人次,半年后客运量就超过了铁路。据重庆交通管理处抽样调查,其中61%的客源是从铁路分流来的。
此前从未尝到过竞争滋味的“铁老大”被公路一棒打得晕头转向,客运量直线下降。如成都、重庆间的直达特快旅游列车95/96次,旅客一下骤减50%,最低谷时,一趟车不足600人,成为全国欠员最严重的一次列车。原来为列车超员头疼,现在为整节整节车厢放空发愁。1996年4月1日,由于客流太少,入不敷出,成渝铁路上的521/522次,305/306次旅客列车被迫停运。
铁路猛醒
突如其来的竞争,犹如一声棒喝,使“丢城失地”的铁路开始警醒。成都铁路局局长滕玉和说:“再以铁老大自居是愚蠢的,加速推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已成为铁路的唯一出路,彻底转变观念是当务之急。”
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铁路开始学习用市场的方法参与竞争,迎接挑战。
记者在担负95/96次列车客运任务的重庆铁路客运公司采访时了解到,为了争取客源,公司每天派两名售票员,提前几站上到北京、上海等地开往重庆的列车上发售95/96次车票,使旅客到重庆后不用出站就可以换车。同时,在站台上也树起了“不用出站,先上车后买票”的牌子,并设专人送旅客上车。通过“前截后堵”,又抢回不少客源。采访中记者还发现,这家公司采取了全新的体制,500多职工全部采用聘用制,随时可以进出、上下。公司规定,谁要是让旅客“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公司就让谁不好看、不好过,甚至丢饭碗。1996年,因服务态度等问题,先后有11人被辞退,38人下岗,3名列车长被解聘。公司负责同志对记者说:“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认识到,铁路已不是从脸面、而是从生存的需要呼唤改善服务了。”
1996年11月,95/96次车调整车票价格,下浮20%,使之低于豪华汽车的票价。同时还推出了10减1的优惠政策,即:团体购10张票,可免1个人的票。调价当月,客流就回升了20%。
目前,通过种种努力,95/96次列车已使客流从原来的不足600人稳定在1200人左右。
居安思危
在公路铁路的第一轮竞争中,公路无疑占了上风。其中除了上述的里程、速度、价格等原因外,机制的灵活也是公路取胜的原因之一。重庆铁路客运公司的同志告诉记者,学生放假本来是铁路难得的增加客源的机会(因为公路不实行半价),今年,根据客流情况,我们决定加挂车厢。可从我们打报告到批下来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高峰期已过,眼看着赚钱的机会失去了。再说票价,铁路要调一次价须经铁道部批。而公路很灵活,起点站票价是90元,出了站沿路上车的就降到了70元。因此,摸到规律的人都到沿途招手上车。
然而,公路客运也有隐患。由于各界纷纷投入高速路的客运运营,很快形成供大于求局面。据说最高峰时有上百家公司参与竞争,每天往返于高速路上的三四百辆车载客率不过40%。因此,拉客、倒客(一辆车把旅客卖给另一辆车)、到点不开、开出去不上路等现象时有发生。据一位乘客对记者讲,他曾三次在车站上了车,开出站后又被赶到另一辆车。还有一位乘客向记者反映,有一次她坐早7时的班车去成都,由于人不够,出了站就在街上绕圈子叫客,一直到9时还没上高速路。这些旅客都表示:“长此以往,我们宁愿去坐火车。”
成渝高速路上反映出的公路客运问题具有一定普遍性。竞争应该是公平竞争,守法竞争,不能采取不正当行为。铁路在与公路的竞争中已经警醒,并看到了自己的不足。那么,公路是否也应居安思危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