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论“窗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4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论“窗口”
宋志坚
人们习惯称特区为窗口,这寓意很明白,让外国人通过特区看中国,让中国人通过特区看世界。
服务行业之被称为“窗口”,主要是向外部世界展示自己的风采的。
一个外国人到中国,不可能跑遍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不可能接触中国的每一个公民,但他一定要乘飞机、坐火车(汽车)、叫“的士”,也一定要住宾馆、逛商场、办各种签证。他会从他直接接触到的有关人员的服务态度和办事效率中,窥见有关行业的文明程度以至于整个中国的社会风气。所以,在外国人的面前,有关服务行业的文明程度以及有关服务人员的文明素质,确确实实代表着中国的形象。
自然,服务行业作为窗口,不是专为外国人设置的。记得福州东百的职工,曾经提出这样的口号:“在外国人面前,我是中国人;在外省人面前,我是福建人;在外县人面前,我是福州人;在福州的顾客面前,我是东百人。”这是一个窗口行业职工的完整的角色层次,反映了一个普通职工的窗口意识。要一个普通职工承担那么多的角色,不是勉为其难么?不是的,因为他需要做到的只有一条,这就是恪守职业道德,力求便民利民。多重的角色,在这一点上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将服务行业称为窗口,还有一层更深的内涵,是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行业,看到整个社会的风气。社会上的任何不正之风,都会在窗口行业得到反映,于是就有行业不正之风。因而,行业不正之风,例如“水霸”、“电老虎”、外科医生开刀要红包、出租车宰客、交警乘坐出租不付钱等等,往往就成为人们的敏感话题和热门话题,“世风日下”之类的慨叹也往往由此而起。因而,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上海的水电工徐虎、北京的公交车乘务员李素丽、济南的交警、石家庄的出租车,他们的文明行为和先进事迹,才格外引人注目,令人振奋。这正反两个方面都说明,文明窗口的建设,对于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曾在闲聊时说到外科医生收红包这种社会现象,在场的一位外科医生很不服:“政府部门都有人收红包,何论其他!”这位外科医生的话说得尖锐,但却发人深思。试想,如果党、政有关部门也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就很难要求各行各业都能为自己的服务对象提供热情高效的服务;如果党、政有关部门也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那就很难制止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可见,这是一个特殊的窗口,而人们从这个窗口看到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因而,搞好这个“窗口”的文明建设,有着特殊的意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