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农技推广战线上的“铁人”——记全国自强模范、江苏射阳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姜德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2
第1版(要闻)
专栏:

  农技推广战线上的“铁人”
——记全国自强模范、江苏射阳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姜德明
本报记者龚永泉杨明方
在医生眼里,他是九死一生的人:七年中,因患骨癌和肺癌,动了两次大手术,左腿高位截肢,切除了两根肋骨和一个中肺叶,先后接受化疗十六次;
在同事眼里,他是硕果累累的人:七年来,试验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三十多项,发表论文及调查报告一百二十多篇,主编或与他人合著农技专著三部,获各级科技成果奖十项;
在农民眼里,他是贴心人:“他介绍的法子,我们一听就懂,一试就灵”,“他这样的人多了,我们也就富得更快了”。
他就是江苏射阳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姜德明。
自强不息战病魔
一九八九年三月,三十五岁的姜德明担任了江苏射阳县盘湾镇副镇长,分管农业。人们发现,新上任的副镇长是个闲不住的人,不是通过有线广播传授农业知识,就是往乡下跑,串农户、蹲田头、察农情、传农技,忙个不停。
十一月的一天,姜德明在下村途中不幸被撞,使本来就认为患有关节炎的左腿越发疼痛起来。一九九○年春节刚过,姜德明的病情急剧恶化,左大腿内侧鼓起的肿块由蚕豆大变成了鸡蛋大。镇领导迅速安排他到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去检查。经专家会诊,确诊为骨癌,必须高位截肢,而且手术预期效果不良,存活率一般很低。
深夜,姜德明忍着疼痛,在昏暗的灯光下,分别给领导、同事和家人写下了六封遗书,藏在枕头下。他已作了最坏的打算。
截肢后,姜德明也曾一度悲观彷徨。然而,妻子的悉心照料,领导和同事的热情探视,亲友的好言抚慰,特别是农民贴心贴肺的感情,又给了他无限慰藉和温暖!
齐心村有位农民赶了几十里路,送来了两只老母鸡,眼里闪着泪说:“姜老师,你是为我们群众累病的啊,这两只鸡是我们的一点心意,你无论如何要收下。”
镇农科站的同志向他报喜:去年盘湾镇棉花单产、总产分别增长百分之十五点九和百分之十二点五,成为全市棉花增长幅度最大的乡镇,捧回了市政府颁发的棉花丰产奖。
镇党委负责人来祝贺他当选为新一届镇政府副镇长!尽管姜德明几次向组织请求,自己成了残疾人,就不参加换届选举了,但还是以七十八票的全票当选。
夜晚的病房里,姜德明同妻子嵇惠芳悄声细语地说起白天前来探望他的一个个人,追忆着和大家相处的一件件往事,激动不已。他从枕头下摸出遗书,一封一封撕得粉碎!
第二天,姜德明让妻子把书和资料都拿来:“书比药重要,一天不读,心里就空荡荡的。”从此,病房成了书房,他一边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一边在农技世界里遨游,准备出院后再展宏图。
进入农历三月,窗外的柳树绽出了新绿,姜德明平添了几分烦躁。妻子问他怎么了,他说:“棉花苗床管理又到关键时候了,去年这辰光,我正在下面忙活呢!今年不回去看看,心里不踏实啊,可是要回去一趟,医生哪会同意?”
知夫莫如妻。嵇惠芳理解丈夫的脾气,他俩一商量,谎称老父亲病危,要回去看望一下,医院勉强同意了,他们兴冲冲地乘上了去盘湾镇的公共汽车,到了镇里,已是中午,连饭也顾不得吃,就来到镇广播站,传授棉花苗床管理技术,当人们从喇叭中听到他那熟悉的声音,都半信半疑,附近的不少村民放下了碗筷,赶到镇广播站想当面看个究竟。当姜德明讲完课,拄着双拐,走出广播站的时候,他愣住了,只见乡亲们齐刷刷地站满了半个院子,姜德明流下了热泪!
毅力、乐观加科学的治疗,姜德明终于战胜了死神。复查时,医生紧紧握着姜德明的手:“你是凭着一种精神,创造了骨癌治疗史上的奇迹!”
志在田野富万民
姜德明家中书桌旁,挂着一位80岁高龄的离休干部手书的赠诗《壮士赞》,诗云:“壮士身残志不残,入海腾飞只等闲;志在田野富万民,古今奇迹颂人间。”
姜德明出院后,组织上把他调回县农业局,让他安心养病,但他接连打了3份报告,要求安排工作,他说:“我现在只要工作,不要休息,我的心在庄稼地里,农技推广事业就是我的生命。”在他的一再恳求下,他被任命为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但同时,要求他一定要把保养身体放在第一位。从此,他一面顽强地与病魔抗争,一面继续从事他钟情的农技推广事业。
1991年6月初,姜德明从盐城化疗回来,沿途看到乡下农民顶着烈日翻着麦茬,心里很不是滋味。麦茬可不可以延后免翻?回到家里,他制定研究方案,分别落实到黄尖、盘湾等乡镇,自己也在附近找了一块田亲自做试验。每天早、中、晚3次测量地温、采土取样。正常人只用30分钟就能完成,而他却要用3个多小时!几次累得晕倒在地,爬起来后又接着干。有一次在田埂上不慎被绊倒,摔到1米深的沟底,怎么也爬不起来,后来还是几位在田里劳动的妇女把他架上路送回家。研究成果终于出来了,麦茬延后免翻可使每亩增加效益80余元,被《中国农技推广》杂志列为向全国重点推广的新技术之一。
姜德明说:“农民生产的难题就是我的研究课题,帮助广大农民尽快致富是农技推广人员的天职。”1992年春夏之交,射阳县普遍发生“二茬蒜”现象,即大蒜在摘薹后重新抽薹,造成散瓣蒜和复瓣蒜,本来每公斤优质蒜头可卖到2元钱以上的好价钱,但是散瓣蒜、复瓣蒜每公斤只有角把钱、几角钱。全县种植大蒜达5万亩,不少蒜农心急火燎地找到农业局求援。姜德明得知这个情况后,拄着双拐,主动请缨。5天时间里,他和几位基层农技员走访了7个乡镇,20个村,387个农户,调查了409块各类田块,取得了上万个数据,研究出对策,并得到专家们的认可,随即在全县7万多亩大蒜田推广获得成功,既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又挽回了农民的经济损失。
射阳是远近闻名的山药之乡,但连茬不能高产成了山药种植的一大障碍。1993年初,姜德明自费租了一亩地进行试验,请了一位村民负责栽种,用收获的山药作为劳务补偿。出苗后,姜德明每隔3天观察记录一次,无论高温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碰上雨后道路泥泞,拐杖打滑跌倒了,爬起来接着干。满地里都是姜德明拐杖戳下的洞,谁见了都感叹不已!村民心疼地说:“你是国家干部,公家还不养着你?何必吃这么大的苦呢?”姜德明笑笑说:“说心里话,你想不想发财?想发,好!我们试验成功了,你晓得有多少人能发财?只要大伙儿能发财,我一个人吃点苦又算什么!”山药收获时,凡采用这种技术的,一般亩均增产1000公斤,增收3000元。
由于高位截肢,姜德明再不能像过去那样没日没夜跑农户,顶风冒雨踏田头了。他决定拿起笔,把自己所掌握积累的知识传播给更多的农民兄弟。
1992年底,姜德明着手编撰《高效经济作物优化栽培》一书。一晃,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大部分书稿已经完成,而死神又一次悄悄向他逼近。
1994年5月,检查时发现,姜德明的肺部出现了一个大肿瘤。但他想得更多的却是书稿还有两万字没有写完!5月31日,手术前一天,33万字的书稿全部完成,姜德明喜不自禁:“即使我现在就倒下去,我也没有遗憾了!”
平凡铺就闪光路
鲁迅曾说过:“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回眸姜德明成长的足迹,每一步平凡之中都蕴含着不平凡的精神。
姜德明出生在黄尖镇一个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回乡务农的6年中,就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生产队农科队长。1976年,他被推荐上盐城“五七”农大,毕业后回黄尖当植保员。当时,射阳县下发的农技指导资料,几乎每期都有黄尖的数据。在1980年召开的全省植保会议上,他作为与会的两位农民技术员之一发了言。
1981年初,姜德明参加全省统考,在射阳600多名考生中名列第三,被录用为国家干部,调到县农业局工作。从此,姜德明担任起《射阳农业科技报》主编,报纸最高发行量达6万份,省农林厅、省科协来射阳召开现场会,推广他们办报经验。1987年,姜德明从农民技术员被破格晋升为农艺师。
姜德明以他在农技推广战线上的贡献赢得了人们的信任。1987年以来,他连续两届被推选为盐城市政协委员。他一方面以市政协委员的名义写提案呼吁:“尽快配备乡镇特经技术人员及早搞好专业培训”,一方面积极主动与有关同志一起举办乡村干部特经技术培训班。姜德明在培训班上重点讲授了自己研究成功的“棉蒜复种”新技术,全县每年推广逾10万亩,增加产值上亿元。去年5月,该技术被中国农学会认定为向全国推广的首批(6项)“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新技术”。
在射阳县基层农技人员中,不少人的成长都浸透着姜德明的心血和汗水。姜德明帮助他们搞科学实验,指导他们写科技论文,组织他们搞农技推广。每当他们当中有人获得“绿色证书”、成为助理农艺师或农艺师时,姜德明就在自己的日记本上画上一颗五角星。如今,这样的五角星已经画了68颗。
姜德明有一本“报刊剪贴簿”,里面贴满了他发表在报刊上的各类农技小经验。剪贴簿的第一页画有目录表,共75行。一开始,妻子看他又搞试验又忙写稿,实在感到心疼,几次劝阻,姜德明和颜悦色地说:“你就让我再写点东西吧,等我把这75行目录都填满了,就可以安心地休息啦!”可姜德明一发而不可收,目前,这样的目录表已经填满了5页。此间又相继出版了两本农技专著。妻子再劝他时,他倒理直气壮了:“你不是天天变着花样叫我多吃营养嘛,你知道我每解决一个难题,每剪贴一张见报稿,那时心里是什么滋味?告诉你吧,真比吃八大碗还痛快!”
姜德明告诉记者,他动了手术后,射阳县有关部门给他妻子安排了工作;最近,江苏省委、省政府向他颁发了省农技推广奖奖金1万元;盐城市委、市政府为他拨来了科研经费;射阳县委、县政府从多方面改善他的工作、生活条件;县农业局为他配备了一名工作助手。他动情地说:“党和人民不惜代价花费巨款,两次把我从死神手里夺回来,我没有别的报答,只有抓住眼前的分分秒秒,为农民兄弟多做点事。”
在姜德明家院门上,贴着他特意挑选的对联:“满院春晖说民富,一曲新歌颂党恩”。的确,“说民富”、“颂党恩”已成了姜德明生活的全部内容和精神支柱。
单腿立大地,双拐写人生。姜德明,愿你在绿野上写出更新更美的文章!(附图片)
  图为姜德明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农技人员在麦田测试数据。
新华社记者 高梅及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