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小舞台”上唱“大戏”——上海市文明小区巡礼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6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小舞台”上唱“大戏”
——上海市文明小区巡礼之二
本报记者高渊
上海在创建文明小区的过程中,逐步改变政府职能,使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建立起“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新体制。可以说,通过文明小区的创建,上海的城市管理体制正在发生一场全面深刻的变革。
管理重心下移以后
进入90年代以来,上海发生了两件世人关注的大事: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上百万人次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由于成都路高架道路等大规模市政建设的需要,又有上百万人次搬离市中心,迁居到陌生的市郊结合部。
整个城市管理体制如何作相应变化呢?于是,上海开始探索建设文明小区,其实也就是在探索一条特大型城市的现代化管理之路。
从1995年底到1996年上半年,上海市委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分别带队到街道里弄,研究如何通过加强社区建设,落实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法工作。1996年3月,在上海市城区工作会议上,“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构想正式提出,即:城市管理重心向社区转移。
对于以往的城市管理局面,上海人有句形象的话——“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着”,街道什么都管,但基本上什么权都没有。
现在则不同了。地处市中心的卢湾区五里桥街道在落实“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之初,便组建了城区管理委员会,街道办事处、派出所、房管所等10多个职能单位都归口街道办事处管理。从此,街道“五脏俱全”,在解决城区管理问题时,再也不用打报告给各个部门审批,城管会自己就能解决。就连以前整治起来最难的违章搭建,管理部门一经发现便责令3天内拆除,至今五里桥街道已经拆除了1000多平方米的违章建筑。
在文明小区这个“小舞台”上,上海唱了一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大戏”。现在,上海街道办事处由去年的108个调整到了98个,派出所机构对应设置也基本完成,而静安、卢湾等4个区的房管、环卫派出机构已下放到街道,有54%的街道实现工商与街道对应设置……
激发城市细胞的活力
在建立市、区、街道三级管理新体制的过程中,城市管理的第四级网络——居委会的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地处南京西路的静安区重华茂北小区由于靠近闹市,一度成了小商贩的“黄金宝地”。为了创建文明小区,居委会在牺牲每年10万多元收入的情况下,将4条弄堂的弄口搭建全部拆除。如今走进小区,整洁的弄堂在绿树的衬托下,让人心旷神怡。
现在,上海的每个居委会都已与经济活动脱钩,一心一意地投入社区工作。同时,街道经济则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去年平均每个街道新增财力100万元。有了稳定的经济支持后,加强居委会干部队伍建设又成当务之急。
由于历史原因,上海的里弄干部普遍年龄较大而文化程度又偏低,难以适应新的城市管理体制。为改变这一状况,去年上海向社会公开招聘居委干部。据统计,上海14个区共招聘了3759名专职居委干部,其中高中以上学历和年龄在40岁左右的占了绝大多数。
块块基石筑大厦
上海创建文明小区的这几年来,提高了整个城市的管理水平,给上海市民带来了一片片安静整洁、服务网络健全的“都市绿洲”,更重要的是大大加强了社区党建工作,巩固了基层政权。
这还仅仅是第一步。现在,不少街道已经对居民中的在职党员试行双重组织管理,发挥党员在社区工作中的作用。生活在南市区半淞园路街道的2.3万名在职党员,每人都有3张联系卡:注册登记卡、社区活动登记卡和地区表现联系卡。分别记录党员参与社区服务的情况,并定期与其所在单位联系,促使他们在社区起模范作用。
与此同时,由于辞退职或从事个体经营等种种原因,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无归属党员”。为此,半淞园路街道成立了无归属党员联合支部,规定每月15日晚过一次组织生活,还组织他们为社区服务,许多党员非常感激地说:“支部的温暖就像家一样。”
迈向新世纪的上海,正在以文明小区这块基石来建造精神文明的大厦,也成功地找到了一条社会主义特大型现代化城市的管理之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