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中国高科技企业——如何把蛋糕做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4
第10版(科技)
专栏:

  中国高科技企业——
如何把蛋糕做大
本报记者杨健
呼唤巨人
到高新技术企业采访,在不少企业家的案头上都能看到一本书:《我看英特尔》。
书是英特尔(Intel)公司的华裔副总裁虞有澄写的,作序的包括两位国内高技术企业的巨头——北大方正的王选和联想集团的柳传志。中国最负盛名的计算机专家,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计算机企业的成长史写序,的确让人顿生兴趣。然而序言写得毫不轻松。面对未过而立之年、产值已过百亿美元的英特尔,王选的问话振聋发聩:全球500强中,有日本、韩国的高技术集团,甚至也有墨西哥、委内瑞拉的高技术企业。而中国,除了台湾的宏碁之外,其他的公司在哪里?
柳传志的序很短,给人的印象是:“赶快行动,不能再晚了。”
实际上,感受到这种紧迫的,远远不止王、柳二人。宏碁集团董事长施振荣不久前在北京国贸中心说过一句话,给国内同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么长大,要么回家(Gobigorgohome)。”逐鹿于瞬息万变的高新技术市场,固然“船小好调头”,但没有“航空母舰”,巨浪涌来难逃没顶之灾。IBM、DEC之所以能顶住一年数十亿美元的巨额亏损,微软之所以面对网景公司强有力的挑战毫无惧色,就在于凭借巨大的规模建立起了一种“超稳结构”。反观我们自己的高技术企业,与人家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李坚副处长提供的数据,1995年,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产值为2782.5亿元,总利润是212.5亿元,纳税146.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4%、41%和90%,步子不能算慢。但承载起这些数字的,是14533家企业,分散化经营的态势非常明显。作为国内高技术的龙头企业,1996年联想集团的总产值约为70亿元人民币,四通是60亿元,方正是30亿元,其利润都在1亿元到2亿元之间。而同年,美国前20家高效益企业中至少有4家高科技企业,其中排名第五的微软公司盈利达448亿美元,一家公司的利润就17.5倍于我们全国高技术企业的总和。
在巨大的差距面前,四通集团的总裁段永基自嘲:以这样的规模,我这种“企业家”还远不“到家”。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呼唤巨人。
“二次创业”多坎坷
32年前,后来的英特尔公司董事长摩尔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计算机芯片集成度与时间的关系是一条直线。30多年来,计算机技术果然一直沿着这条直线奇迹般地发展。然而纵观全世界计算机企业,没有一家在这样长的时间里保持了直线式的发展速度,包括摩尔所在的英特尔。
度过初创时的超高速增长期之后,我们的一些大型企业目前正处于一个“进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山重水复”的平台上。怎样选择适合本身特点的定位,进一步扩大资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迎接国外大型跨国集团的挑战,许多高技术企业踏上了“二次创业”的艰难历程。
“二次创业”是与“一次创业”相对而言的。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一次创业”,以“解放生产力”为最大特征,在僵化的体制下压抑了多年的能量从改革的火山口中喷薄而出,气势之盛,令人振奋。
十几年过去了,从“二次创业”的环境看,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观念更先进了,思想更活跃了,信息更灵通了,规则更健全了,经验更丰富了,但与此同时,竞争也不可避免地更激烈了。
——随着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希望靠一项新成果永占市场已成痴人说梦,而现成的技术储备挖掘到了一定的深度,企业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技术创新的压力越来越大;
——市场日益开放,对手日趋成熟,企业一方面要招架蜂拥而至的大型跨国集团的挤压式竞争,另一方面要不断保持创新优势,摆脱模仿速度越来越快的后起者造成的市场压力,同时还要与各种不正当竞争进行斗争;
——市场的成熟度与消费者的心理成熟度还不成比例,市场规则逐步与国际接轨,使企业无法完全依赖政府干预来设置“保护”的门槛,而消费者盲目崇洋的消费心理,却令人遗憾地营造了一种不利于民族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竞争的强度和规模扩大之后,企业对风险投资的需求日渐迫切,而金融业的改革刚刚进入提高风险意识的阶段,资金快速流向潜力巨大的新项目的机制尚待完善;
——事业的初见成功,助长了一些人“宁当鸡头,不作凤尾”的思想,企业出现分化,人才流失严重,创业阶段的优势在逐渐消减……
“二次创业”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怎样解决这些前进道路上的新问题。可喜的是,在记者采访过的高技术企业领导者中,绝大多数人在承认困难的同时,都表现出了一种理智的乐观。一位集团总裁这样告诉记者:如果说“一次创业”是武松打虎,那么“二次创业”则是倚天屠龙。层次不一样,难度当然不一样。要是三拳两脚就能“屠龙”,我们还用提什么“二次创业”呢?
通向巨人之路
国家经贸委研究室的陈伟博士认为,“二次创业”应该围绕技术创新这一核心,在管理创新、竞争战略创新、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
王选教授是技术创新的极力宣传者。北大方正的股票自1995年1月上市香港以来,一直保持着稳中有升的势头。当地报纸对此评价如斯:方正的背后有北大。深挖北大的潜在财富,是方正的既定方针。从王川博士的人工麝香新工艺,到石青云院士的指纹模式识别系统,经过方正的打磨之后,都已成为方正新的产业增长点。
围棋里有“做眼”之说,一块棋围得再大,如果只有一只“眼”就不能算是活棋。培育新的技术经济增长点,形成规模,左右逢源,正是目前一些高技术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实行“多元化”战略的本意。四通集团的多元化发展因为打出了“与巨人同行”的旗号而格外引人注目。由于与国外大财团建立合资企业时未能控股,四通的举动一度被称作“引狼入室,与狼共舞”。总裁段永基对此颇感冤屈:在企业尚无实力独自面对国际市场你死我活的竞争时,只能暂时让人家占大股,承担大部分风险。今天许多国际知名的大企业当年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发展战略无定则。和四通“与巨人同行”的战略不同,联想集团扛起了“发展民族高科技”的大旗,致力于与巨人抗争,几经挫折,终于在群雄逐鹿的中国电脑市场坐上了头一把交椅。
同样,企业管理没有固定的模式。如果要说共性,最大的共性就在于它以人的协作为前提。“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东北大学软件集团总裁刘积仁说,三星公司的研究开发部门有100名博士,贝尔实验室有3500名博士,都合作得非常好。东大软件园要创造的,正是这样的环境。
在亚都科技集团成为全球加湿器第二大供应商之后,总裁何鲁敏告诉记者,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交班。“企业度过10年创业期,不少人做很多事都已形成套路,所以感到非常顺,其实这不是好现象,说明企业已经开始老化了。近几年,企业文化、经营哲学都发生了变化。当初靠胆量,如今靠知识;当初靠人治,如今要靠法治。当年跟我一起干的人都是没文化的,这不行。要再往前走,任职5年以上的中高层领导都该下岗了。这是发展的规律。”
就在本文交稿付印时,从珠海传来令人震惊的消息:曾闻名遐迩的巨人集团因管理不善和一味扩大规模而濒临倒闭。严酷的事实从另一个侧面给人以深刻的警醒。
参加过马拉松比赛的人,大都有这样的经验:起跑和冲刺并不是最艰难的,倒恰恰是在中途,总会有那么几处地方让人吃不住劲,只有把那几处挺过去,后面的路才会越跑越轻松。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发展到今天,大概也就是跑到了这样一个考验意志和体能的关键之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