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通译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4
第10版(科技)
专栏:

  通译之路
何文
4月的北京,春意暖人。在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第七届中国软件交易会展览会”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的展台前,人头攒动。天津大通通译计算机软件研究所的通译英汉/汉英科技翻译软件包,在展览会上大出风头,被展览会推荐为新产品软件奖。
说起“通译”翻译软件,这还得从其创始人、研究所所长陈光火谈起。
陈光火198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质遥感专业。1989年到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工业研究组织进修一年期间,他每天案头的资料堆积如山。诸多的科技书籍都是英文撰写的,他不停地查字典,总也没个尽头。他不禁想:怎么能把这么多宝贵的科研时间都用在查字典上,有没有其他办法替代人工查字典来提高工作效率呢?
就这样,在澳留学期间,他除了圆满完成出国访问进修任务外,还迷恋上了本专业以外的中、英文机器翻译事业。
他知道,从我国机器翻译第一次上机试验成功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虽然它在我国有着极其广阔的市场前景,但以前的系统都不够实用,仅限于旅游等狭窄领域。要建立起一个新的机器翻译理论、完善的语法体系,完整的多领域、多专业的词库和简单方便的操作过程,仍然是一个艰难的攀登。
从未涉足机器翻译的陈光火开始一步一步向这一未知领域探索。经过大量的英汉对译句子的分析对比,陈光火认识到必须攻克两大技术难题。难题之一是如何使计算机分析识别不同的英语句型,并且能按汉语语序表达。难题之二是英语词汇一词多义和一词多性现象非常普遍,如何使计算机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经过艰难的探索,陈光火发现,透过成千上万的英语单词背后存在着有规律性的东西,不同词性的结合可以合并成不同的词团,词团之间的修饰和移位是有规律的,需要总结出几千条规则。在研究过程中,他抛弃了传统机译的思路,从无规则翻译入手,并借鉴“野蛮翻译”技术,建立了一个完善的语法体系,把相关专业完善的中英文对照句子输入到一个数据库中。
1992年底,通译软件终于诞生了它的第一个版本。陈光火走出研究所,向社会大市场展现这一新成果。许多人开始了解通译,认识通译,并使用上了通译。V1.0版通译软件在DOS环境下运行,有4个专业词汇库,功能也比较简单,只有全自动翻译和词典两个功能,许多用户请求研制人员从诸多方面改善软件,渴求早日使用到满意的软件。
科学的险峰崎岖陡峭,每攀登一步,都要为之付出辛勤和汗水。原先共同开发软件的人员有的忍受不了创业的艰难,流向了其他单位,他们带走了技术,也给开发工作造成了暂时的停顿。个别临时词库录制人员为了捞取更多的酬金,故意把不同专业的词库互相混淆,也给工作造成了障碍。陈光火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把全部资金和精力都投入到开发中去。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反复的研制和修改,1995年底,通译软件第三版诞生了,高质量的产品为拓展市场奠定了雄厚的基础。V3.0版本通译汉英、英汉翻译软件是一种由外围功能模块、核心功能模块、词汇库三大部分组成的双向性科技翻译软件系列。涉及的专业范围包括机械、电信、经贸、化学等20多个专业,并且具有预处理与自动检错、批量翻译、实时翻译、全自动翻译、人机交互式翻译、用户自定义词库、记忆功能、文件后编辑修改词典、块定义翻译等十大实用功能。词汇库也非常丰富,收录了通用科技词汇20万条,专业词汇300多万条。同时根据用户需要研制出了4种版本:家用版、标准版、专业版和综合版。软件的翻译速度达1.5万字/小时,全自动翻译可读性达85%以上,交互式翻译可读性达95%以上。
目前,研究所正在全力开发通译第四版,除了增加词库量之外,将开发重点放在应用于Internet网上。在你漫游于Internet上时,只要轻轻一按键盘,即可实现屏幕翻译。青年发明家陈光火心中只有两句话:开弓没有回头箭,坚持奋战必成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