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走下讲坛的陈幼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4
第10版(科技)
专栏:

  走下讲坛的陈幼松
王友恭
80年代中期,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陈幼松因故走下了讲坛。
身体还健壮,思路仍敏捷,下半辈子怎么过?自立课题搞科研——没有经费;下海经商——非我所长;下棋、玩鸟——非我所愿。当时正值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我多次改行,是个‘杂家’,是否可以写点文章向社会普及一些科技知识?”性格开朗的陈教授想定后说干就干,他开始给一些报纸、杂志投稿。
他上大学时学机械专业,50年代读研究生时专攻材料,80年代初曾赴美国攻读计算机专业,在大学里开过焊接工艺专业课,出版过8本高技术译著。丰富的教学、科研实践大大开阔了他的知识面,也为他不断拓宽自己的科普范围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他常常是在一段时间内充分调研一个准备扩展的科普新领域。在吃透这一领域国内外的情况之后,再从各个角度写出适应各类读者口味的系列科普文章,少则两三篇,多则十几篇。到90年代初,他就已发表了450多万字的各种著作。
随着科普作品的大量发表,陈幼松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向他约稿的来信雪片般飞来。1992年,他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1000多字的关于虚拟现实的文章,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的几个青年登门向他了解这一学科的前沿动态。1993年4月,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陈教授在当年7月便率先写出了介绍信息高速公路的文章发表在《计算机世界》上,随后10多家报刊相继发表了有关信息高速公路的文章。近年来,有不少国外的最新科技发展动向都是陈幼松最早进行综述介绍的。
社会的认可成为他努力写作的巨大动力。90年代初,他在发表了400多万字后,又为自己提出了写作科普文章1000万字的奋斗目标。
从那之后,陈幼松顶着自己给自己制造的压力,寒冬炎夏,从早到晚,埋头笔耕。他常常是晚上躺在床上构思,第二天凌晨开始动笔,有时一连写作几个小时,一天写好几千字。他每年都要在几十种报纸杂志上发表数百篇文章、上百万字。据不完全统计,到1996年中,他已完成了发表1000万字的写作计划。
去年春天,全国科普工作大会之后,他单独承担写一本全面介绍高技术知识通俗读物的任务。到去年9月份,一本24万字的科普读物《大众高技术》便出版了。
陈教授告诉笔者,他在写作过程中力求使这本书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力求对高技术的各个领域都有准确、必要的介绍;二是新:即资料新,全书24万字是在已经发表的1000万字的基础上加以浓缩、提炼出来的,其中1/3的内容是国内外最新的资料信息,国际高技术方面的重大事件差不多都有所反映;三是浅:在文字表述上力求深入浅出,多用比喻,凡有高中文化程度的读者均可读懂书中对各个高技术领域的介绍。
走下大学讲坛,跨上科普讲坛的陈教授有一个心愿。他说,科普工作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必不可少的环节,希望全社会都重视科普,关心科普,支持科普,尊重科普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