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站在上海看文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5
第1版(要闻)
专栏:

  站在上海看文明
本报评论员
以社区建设为主要标志,上海的精神文明建设正大步迈向一个新的台阶。正像这个城市的社会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一样,这里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在不断创造着新的经验,取得新的成果。在上海,一种新的市民意识和人际关系正在形成,一条由小区到社区,到整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道路已经踏出,上海以其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关注。
上海的基本经验是,建设精神文明要有一个科学的理论指引,一个良好的群众基础,一套高效的运行机制,一个明确的建设目标,一种全新的建设载体。
科学的理论不仅是领导机关决策的指南,而且规范着市民的思想和行为。上海的精神文明建设,从近期规划到远期规划,到社区的阶段规划,无不经过深入调查和理论论证。这就使得它的精神文明建设少走弯路,成效显著。
精神文明建设是造福于民的社会工程,必须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上海市抓住群众最关心的、同群众生活最密切的事情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同时,组织“百万市民看上海”,激发广大市民热爱上海、建设上海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使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广大市民人人关心,自觉参与的实事。市民在思考:“我为上海做了什么?”市民在要求:“快将我们这里建成文明小区!”市民在行动:“小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
建设精神文明必须有一套高效率的运行机制。上海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新型管理体制,使城市管理的重心下移,不仅有利于经济管理,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同时也有利于运用政权的力量保证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使两个文明建设真正做到了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使两个文明建设的任务真正落实到基层。
精神文明靠人来建设,靠人来体现,目的是为人。上海市围绕提高市民素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这个目标,坚持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坚持对市民进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坚持“学知识、学科学、学技术”活动,全面提高市民的素质,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
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根据现代化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新特点,上海将社区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改变了城市管理中的条块分割,强化了社区管理、完善了社区服务、发展了社区文化,带来了社区整体环境质量的提高,使社区内的精神文明建设资源共享,社区内的所有成员受益。
上海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有力地证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个崭新的社会工程,它要借助理论的力量,创造新的机制,新的载体,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开拓。同时也证明,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始终同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紧密相连,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相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决不是任何人的主观意志,而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上海是现代大工业的基地,也是现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上海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又饱受帝国主义的蹂躏,它也领略了东西方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和思潮,经过比较和鉴别,上海人深深懂得,唯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建设中国,唯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是我们要追求要建设的精神文明。上海正以一个崭新的精神风貌,迎接一个新世纪的到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