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跨世纪的创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5
第1版(要闻)
专栏:

  跨世纪的创业
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
编者按著名记者穆青、冯健同志,最近又以他们特有的深沉、雄健、多彩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在农业产业化舞台上大显身手的壮美图景。读了他们的报道,不由使人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当有些同志为“农业产业化”这个名词准确不准确、科学不科学、全面不全面等等争论不休的时候,广大农民却已经脚踏实地干起来了,而且干出了成效、干出了经验,对各种疑虑作出了有力的回答?道理很简单: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们是生产活动的实践者,最懂得怎么干最符合规律,最有效益,最懂得怎样才能把党的方针政策同实际结合起来。他们参与改革,不是坐在书斋里钻名词、抠提法,而是到广阔的天地里去实践、去探索、去总结。改革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一筹莫展;而一到群众中去,到实际生活中去,可能早已迎刃而解。穆青、冯健同志的文章,说到底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多到群众中去看看他们“无穷无尽的创造精神和积极参与的热情”,把改革的主动权交给他们,少抠些“提法”,多想些“干法”。改革事业的希望也就在这里。
90年代以来,我们多次访问河南农村,目睹过改革浪潮奔涌中州的景象,看到了千万农民前进的步伐。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导他们走出贫困的阴影,当一批农工贸结合的公司手拉手把他们带进市场,激活了一方一土的农村经济,我们曾同他们一道欢乐,一道流过激动的泪水。今年春天,我们再访豫中农村,更加使我们惊喜的是,许昌地区新崛起的一批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正以一种奇异的活力,神速地改变着昔日传统农业的面貌。
这是河南农民群众继“公司+农户”之后,为探索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把一个现代农业带入新世纪的又一创造。
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
占地7000亩的长葛增福庙乡高效农业园区,是1995年8月才开始建设的。碧绿碧绿的麦田像铺在大地上的绒毯,其间点缀着一排排日光温室和白色塑料弓棚,宛如一幅斑驳的自然画图。往年冬春常见的“白茬地”已经不复存在了。据当地农民说,小麦地里不久后将套种这里的名产烟叶,暑后还将在烟叶地里再套种一季红薯。这种间作套种的立体农业耕作,大大提高了耕地复种指数和粮食产量。日光温室里有的种着黄瓜、西红柿,有的套种大蒜、西瓜,都是反季节、超时令的瓜菜。去年,立体农业种植每亩平均产值达2800元,反季节蔬菜种植每亩平均产值超过5000元;人均收入2774元,高收入农户人均达4000多元。有技术的农民在日光温室里种香椿,收入更多。
周围几个村子里的3000多农户都参加了园区的开发,他们与园区农业开发公司签订了产销合同。合同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如关于粮食、蔬菜、烟叶等的生产、加工、销售,种籽、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农用生产资料的供应,以及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这样,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和农户实行了产供销一体化,结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园区管理人员介绍说,1995年初建时,少数农民心有疑虑,有的想“等等看”,有的抱怨“瞎指挥”,有的担心“又要归大堆”了。乡里村里对村民做了大量解释工作。一当他们明白了政策,投身园区建设,年终收入增加,家家户户心里一块石头落地,无不兴高采烈。农民贾长友一家5口人,种了6亩责任田,往年一季小麦一季玉米,一年收入不到7000元。1995年秋季他家参加了园区建设,在二亩半责任田上间作套种,冬种小麦、夏栽烟叶、秋收红薯;又投资建了一座半亩地的日光温室,种了一季黄瓜一季佛手瓜,1996年共收入28000多元,扣除生产投资,纯收入20000元,一年收入超过了以前3年。全家人笑得合不拢嘴,常对人说:“如今种地真是大有奔头!开天辟地没见过!”这一年年终,有些村民联名给政府写感谢信,有些联名送感谢匾,有一个村的村民合伙买了一幅缎子被面,恭恭敬敬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送给乡政府,他们说:党和政府领着我们走上了致富路,一个名字一颗心啊!
高效农业要有高新科学技术保驾
高效农业必须有高新科学技术保驾。一旦有了科学技术注入农业,生产就像长了翅膀,不断向高处飞翔。
在官亭乡高效农业园区,一座使用计算机管理的灌溉站引起我们极大的兴趣。一位女青年正在操作微机,荧光屏上绿色信号闪烁。管区内的100口机井,哪口井该灌,哪口井要停,每座蔬菜温室里的湿度变化,一一显示在荧光屏上。
温室的业主带我们走进一座半亩地的蔬菜温室,黄瓜秧茎粗叶大,已结了好几蓬黄瓜。一年两茬,可采4000公斤。女操作员按一下喷灌钮,那翠绿欲滴的瓜秧顶部立即喷出了水帘;再按一下微灌钮,又喷出了阵阵水雾。还有滴灌,是从瓜秧根部硬塑管的滴孔里一滴一滴流出来的。电脑管理使水肥得到科学的调控,温度、水分、肥力适当,黄瓜有了高产、稳产的保护神。全乡新建的2600座日光温室,平均每座年收入7500元,高的达12000元,家家户户增收。
园区的高产出、高效益吸引本地外地的近600名科技人员,同园区的开发公司签订了技术承包合同,在田间大显身手。他们的一身技能有了用武之地,每年收入不菲,成绩优异者还受到表彰和奖励。园区还从省内外聘请一批专家、教授组成顾问团,定期前来传授技术,献计献策。短短一年多时间,接受培训的农民已有60多万人次。
农业产业化的模式各有千秋
当此世纪之交,我国农村改革向何处去?农村经济发展走什么道路?黄土地上能耕耘出希望,让农民达到富裕吗?这是当今国人苦苦思索的重要问题。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在许昌这个平原农业区破土而出,给农村干部、群众带来一种启迪,不啻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思想上的窗户。
许昌地区处于中州大平原中部,人均一亩三分地。全区耕地380万亩,目前已经开发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园区78个,占地68万亩。这些园区,有市办的,县办的,大量则是乡办的。园区建设在保证粮食总产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经济作物。以间作套种为主的30万亩立体农业示范田,1996年小麦平均亩产达413.4公斤,其中的万亩高产样板田平均亩产472公斤。园区的产业化模式不搞一刀切,而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各有千秋。除了像增福庙乡、官亭乡那种由龙头企业带动园区建设的形式外,还有由一个产业启动园区建设的,一个专业市场牵动的,一项主导产品生产基地带动的,一个中介组织联合农户经营的,一些能人领办的,等等。陪同我们访问的许昌市的负责人说:“建设高效农业园区,我们坚持3条:土地集体所有,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在这样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如果有人由于资金、技术、从事非农产业以及其它原因,不愿参加或无力参加园区开发,我们尊重本人的意愿,允许他将承包土地的使用权有偿转让给别的农户或经济组织。”
农业产业化形式的多样化,充分显示了广大干部、农民无穷无尽的创造精神和积极参与的热情。
我们特意访问了以中介组织联合农户生产腐竹,已经远近闻名的许昌县河街乡。全乡9000多农户,有5000户做腐竹。乡里组织20个村的专业户联合成立了腐竹生产协会,负责协调燃煤、黄豆和其它原料材料的采购、供应,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开拓销售渠道,对腐竹生产统一办证手续,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监督检查,统一纳税标准,促使产品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而且销往俄、美、日、韩等国。一个村子的产品居然能畅销国内市场,还能远渡重洋,行销外国,这说明疏通市场渠道之于产业化至关重要,如同血脉之于人体一样。
一户农家建起一口烧锅,一年磨3万公斤黄豆,可获利10万元。制作腐竹之后剩下的余浆、豆渣,是养猪的好饲料。大量腐竹和其他豆制品的生产,又带动一批人生产包装箱。周围各县生产的黄豆供不应求,一个颇具规模的黄豆交易市场应运而生。市场整天车水马龙,吸引几千个运销专业户开着汽车、驾着马车,甚至从几千里外把黄豆源源不断地运到这里来。据了解,一户每月少说也能挣2000元。
像这样的协会,许昌地区已建立起23个,此外还有各类农业技术学会24个,它们都作为中介组织,一头组织千家万户农民联合经营棉花、蔬菜、生猪、肉牛、烟叶、花卉、果树等一乡一村的骨干产业,一头与市场联接,走产业化之路,带动农户殊途同归,投入高效农业园区建设。
工商企业经营的“围城”现象
市场经济的滚滚浪潮冲击着人们的观念,“弃农经商”曾是一个时期以来许多人心向往之的一种社会现象。究竟该怎样看待农业这个产业?是不是只有弃农经商才能得到利益的高回报?在建设高效农业园区的过程中,许昌地区却出现了多渠道向农业投资的新趋势,而工商企业抽出资金反转来投向农业,则成为当地一个新鲜话题而备受人们注目。
许昌市三国大酒店的总经理牛普选盛情邀我们去看一看他们于1996年3月才开始筹建的高效农业园区。酒店为此专门成立了农业开发公司,投资300万元,承包了465亩耕地,计划种植蔬菜、果树、花卉,兴办速冻脱水蔬菜厂与现代化养鸡场及饲料厂。目前园区已建起一批镀锌管棚和日光温室。管棚里采用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工厂化栽培的奶油生菜和西芹长得葱葱茏茏,生机盎然。生菜的栽培是连续作业,苗盘里菜苗才两寸高,而成熟的商品菜早已一茬一茬陆续上市。听说西芹吃来口感颇好,我们走近商品菜畦随手掐了一根,“啪”地应声就断,果然脆嫩得很。日光温室里一畦一畦的草莓,已经结出鲜红的果实。在露天花圃里,在100多亩果园里,也都种上了北方花卉和优良品种的果树。
这位总经理说,现在只是刚刚完成了第一期开发工程,整个计划需3年才能完成。他没有谈及园区的收益预期,但熟悉内情的人告诉我们,5年后园区的年产值将达4000万元,这里种植业、养殖业及其加工业的收益将不亚于酒店经营所得。
金昌果房地产有限公司也是一个这样的企业。公司投资2800万元,与长葛市石象乡合资建成的我国长江以北第一家养鳗公司,年产鳗鱼250吨,年产值可达3000多万元,收入可观。
三国大酒店、金昌果房地产公司的经营者独具慧眼,另辟蹊径向农业领域拓展。工商企业经营上出现的这种“围城”现象,对城市里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是不是有所启发呢?
许昌地区把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开发建设,称作“第二次创业”。所谓“第二次”,是相对于80年代以来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伟大创举而言的。这第二次创业将是我国农村一次跨世纪的创业,中国农民将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彻底告别传统农业,走进现代农业、科技农业、市场农业。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因其产供销脱节,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也因其生产规模小而分散,难以采用高新科学技术,已经不能适应在更高水平上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需求。因此,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推进农业产业化,就成为加速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更广更深地激发农业活力的必然选择。
许昌地区的探索和实践虽然为时不长,却已破除了“农业是天然弱质产业”的传统观念,说明农业也可以成为投资回报率较高的产业;许昌地区创造的“一亩地上奔小康”的一个个事例,对平原农业区“人多地少,亩把地上难有作为”的旧观念是一种冲击,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