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还是“摇钱树”——无锡纺织业为何保持月月盈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5
第2版(经济)
专栏:切实加快结构调整

  还是“摇钱树”
——无锡纺织业为何保持月月盈利
刘川杨健
几年来,曾被称为“摇钱树”的纺织行业,在不少地方出现了凋落的情景。然而,无锡纺织业却一直保持“摇钱树”的地位,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国企改革中的一个新的亮点。
1996年,纺织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无锡纺织业的全年销售收入仍高达48.63亿元,利润超1亿元,在全国38个大中城市的同行业中遥遥领先。今年一季度,又取得了盈利1600万元的好成绩。纺织总会会长吴文英称赞无锡纺织业是全国同行中唯一每个月都有利润的“月月红”。
问起成功的缘由,无锡市纺织工业局局长李文海说:“我们是在别人还没有调整时抢先一步作适应无锡实情的调整,在别人开始调整时我们则利用市场空隙猛攻市场。”
调高调优促升级
几年前,无锡市纺工局在兵分三路对全国的纺织形势作了深入调查后感到:我国纺织业大而不强、量多质差的矛盾十分突出。全行业的结构性调整已迫在眉睫,谁早调整就早主动。但同样是调整,路数却有差别。几大老纺织基地大多采用“退二产进三产”战略,无锡市却是往上调,即调高、调优、调强。“精主业、兴副业”,使整个产业升级。
无锡不产棉花,也没有羊毛,纺织业是完全加工型的。把技术加到产品中去,向高附加值、深加工方向发展是必由之路。
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技术装备,才能生产一流的产品。无锡太平洋集团公司从80年代初起就瞄准国际先进技术,形成了从染纱、布机到整理等设备在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别人不敢接的单子他们接,掌握了市场的制高点。近3年来,纺工系统先后投资6.7亿元人民币,引进了先进的设备,使全行业设备新度系数达到80%,居全国领先地位。
先进的装备为产品的调优提供了保证。无锡纺织业在产品调整中明确提出发展“四高”(高效益、高创汇、高技术含量、高市场覆盖面)产品,凡乡镇企业、私营企业能生产的大路纺织品及早让路。1996年被称为是毛纺行业的“冬天”,但无锡协新毛纺织染有限公司却赢利3000万元,成为“冬天里的春天”。谈起成功的原因,总经理杨剑华认为“关键是品种”。这个公司在条、纺、织、染车间各划出一定设备供品种试制,通过试样车间,每年向市场推出200多只新品。
目前,无锡纺织业已形成一批名优产品,还增加了装饰用布、产业用布的比例,向特色产品、功能性产品发展。
调大调强抓重组
1987年,第一化纤厂和第二化纤厂这两位“难兄难弟”走到一起,组建了合成纤维总厂。聚而变大的目的是实现“强”。合成纤维总厂把原来两个化纤厂的科技人员全部集中起来,全力以赴投入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短短90天的时间里开发出填补国内空白的烟用聚丙烯过滤丝束,投产后迅速形成规模,产生效益,到1991年,4年间产值增长25.6倍,利税增长8倍,企业从此走上振兴之路。
如今,无锡纺织业的行业结构调整已经从少数企业的合并归类,发展到有系统的集团组建上来。“全行业一盘棋”,纺工局对全行业进行了群体结构的调整和资产存量大范围的优化组合。组合形式是多样化的,有同一产品系列串起的集团,也有不同产品串起的集团,有跨行业的组合,也有跨地区的合作,有强强互补,也有强弱携手。到去年底,已形成了9大集团。其中七家集团1996年的资产总量已占全行业资产总量的54.05%,销售收入占全行业销售总额的47.97%,拳头优势已逐步确立。
在调大的基础上,一些集团又开始了资本经营。1993年,合成纤维总厂在产品经营成功的基础上,把企业转制为规范化的股份制上市公司——太极公司,筹集资金后投入扩大再生产,年利润超过5000万元。太平洋集团公司则在实现产品的前后延伸、跨行业的联合兼并后,又向交通银行、外贸公司、运河饭店等14家企业投资参股,形成了“大纺织、精纺织、跨纺织”的格局。如今,集团的经营性收入上升到与主业收入平分秋色的地位。
今年是无锡纺织工业的又一个“市场开拓年”,纺工局推出了面向国内市场的联合营销举措。阳春三月,他们首先拿出2000多种纺织产品在无锡展览馆集群亮相。5天的订货额高达7亿元,零售也达53万元。这也许预示着:无锡纺织业又将迎来一个更灿烂的春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