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人啊,认识你自己吧”——德尔斐沉思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3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人啊,认识你自己吧”
——德尔斐沉思录
章云
如果说到希腊其它地方去纯粹是为了寻幽访古的话,到希腊中部帕尔那索斯山上的德尔斐去参观阿波罗神庙,就多了一层朝觐和膜拜的意味了。这并不是我对古老的“德尔斐神谕”还有什么奢望,实在是这个曾被古希腊人视为“地球的脐眼”的地方有一种令求知者心仪、让行旅者仰慕的魅力。特别是传说中阿波罗神庙门楣上的那句“人啊,认识你自己吧”的箴言,数千年来,如黄钟大吕,穿越时空,一直在给人类以理性的昭示和警醒。
那是一座巍峨的山峰,它背靠品都斯山脉,面朝科林斯海湾。从远处看,它烟雾缭绕,高深莫测;入得山来,只见层峦叠嶂,峰回路转。汽车在弯弯的山径中左转右拐,曲折盘旋。据考,康有为当年就是沿着这条古道坐马车进山朝圣的。一想起中国的这位饱学之士,身穿长衫,背拖辫子,坐在马车里颠簸的情景,不禁哑然失笑。但是,一想到他在一个世纪前就知道古希腊的这处圣迹,并且不辞长途跋涉之苦,又不禁对这位为了寻找医治当时中国沉疴的“神方妙药”,而甘愿“遍尝百草”的一代宗师肃然起敬了起来。
汽车还在不断地爬高,坐在车里望着窗外旋转的天地山川,不禁思绪联翩。哪一处是传说中阿波罗斩杀巨蟒皮同的地方?哪一个山顶又是他带领9位缪斯女神掌管文艺之处?古希腊人是把阿波罗斩杀皮同看作是“光明战胜黑暗”的象征,故建德尔斐神庙以纪念;他们又是把文学艺术的创作比喻为“攀登帕尔那索斯山”。但传说毕竟是传说,神话无非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眼前最实际的感受倒是,攀登这座陡峭的山峰,还真有点像创作文艺那般艰难。
当我登上了山峦,站到了阿波罗神庙的遗址(见题图)前面时,顿觉山川雄伟,天地高广,似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触。往下看,500米深不见底的山涧令人心惊目眩;往上看,帕尔那索斯峰顶的峭壁直薄云天。环顾四周,但见童山濯濯,云影悠悠,方圆1万多平方米的断壁残垣中,只有几根多立克式的断柱直指蓝天。据说,圣地东面是神庙的门廊,也为入口处,过去应是有门楣的。神庙的西面则是遐迩闻名的神谕室,过去设有阿波罗金像和圣树月桂。据传女祭司皮提亚就是坐在这里的三脚祭坛上传布阿波罗的神谕,并预言凶吉的。在古希腊众多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神谕中,“认识自己”和“过犹不及”两条最为突出,因而被镌刻在神庙的门楣上,似乎包含了阿波罗对人类的全部教导。神谕完全是古人的迷信,今人大可不必认真。但是,像“认识自己”这样明确而又具体的劝世良言,无疑已经超越了纯粹迷信的范畴,应该是包含了古希腊人对人类和世界的睿智的看法。
相传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富智慧的人,人们尊他为“众师之师”。他的弟子们曾专门去询问德尔斐神庙的女祭司皮提亚,是否还有比苏格拉底更富智慧的人。神的答复是否定的,但苏格拉底本人却认为自己很“无知”。他极力赞颂那句“认识自己”的箴言,认为它包含着无限深奥、无比丰富的哲理,还毅然地把它引为自己的座右铭。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是古希腊另一个伟大的哲人和智者,虽然在人的问题上他同苏格拉底的看法不尽相同,但是他也常常用这句箴言劝勉世人,并说出了“做你的事和认识你自己”的道理。另外,即使不是站在人文主义的角度而是站在宇宙论的角度看世界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认为,“不先研究人的秘密而想洞察自然的秘密是根本不可能的”。
古代中国的先贤们当然不会知道有这句箴言的存在。但是在“认识自己”这个问题上,虽然立足点不同,他们几乎是同西方古代的哲人们不约而同地道出了它的极端重要性。老子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和儒家的“吾日三省吾身”已成了世代的格言,足见“认识自己”在各自学说中的重要地位。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万物皆备于我”的观点,强调了自我意识在实践中的作用,更系统、更彻底、更全面地发展了这种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十分重大。从此可知,“认识自己”这一重要的哲理很早就被全人类所认同。
站在这个悬崖峭壁之下、绝壑深涧之上的德尔斐神庙之前,我不禁沉思遐想起来。古往今来,这里曾引起多少人对宇庙、世界和人生之谜的思考!数千年来,人类在认识自我和征服自然方面已经迈出了重大的步伐,“阿波罗号”登月和克隆技术的成功无疑代表了这一方面的壮举。在自然前面,人类显然是更加聪明和自信了。但是,我自问,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现在能说是真正的和谐了吗?人类自从克服了对自然的恐惧和自卑以来,现在是否变得有点过于自负了呢?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口爆炸这类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难道不是人类自身的责任吗?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人类难道不应该再次认真反思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还真的需要继续向人类高喊:“人啊!认识你自己吧。”(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