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有感于博物馆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3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有感于博物馆文化
史克栋
近闻每月第一个星期日北京市博物馆免费向游人开放,甚是欣慰。不由得想到了西方文明古国意大利的博物馆。
意大利一向以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化遗产而自豪。据不完全统计,意大利全国有古城堡4万余座,博物馆3000余座,那里面凝结着意大利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也珍藏着意大利人的骄傲与自豪。意大利人就像对待家中的珍宝箱一样,熟悉、喜爱和珍惜它们。笔者在意大利工作生活了多年,对意大利的博物馆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观博物馆是意大利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文化活动。为此,不论是地方报纸,还是全国性大报,都常刊登城市博物馆的介绍,其中包括博物馆名称、地址、门票价格、开放时间、电话号码等等。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只要浏览一下报纸,便可一目了然。遇有重大活动,如每年11月的全国文化周活动,对博物馆的介绍与宣传,不仅见诸报纸和电视,城市主要街道也悬挂着横幅广告。意大利人对于博物馆“消费”很是讲究,极少有人抱着“到此一游”的浅薄态度。他们常常是一边看,一边对照手中的导游书,仔细地回味。因为,一所博物馆就是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
意大利人把博物馆视为帮助青年人增加历史知识、培养艺术修养、激发民族感情的好地方。笔者每次去世界闻名的古罗马斗兽场,都会遇到前去参观的中小学生。在罗马的现代艺术画廊里,我也常碰上中学生前来参观。老师在一幅绘画作品前给学生讲解其特点,并不时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绘画作品,学会观察作品的特点、表现手法以及其中反映的历史背景。我想这比起教室里的历史课、美术课要生动得多了。
多年来,每逢11月文化周,意大利全国的公共博物馆免费向游人开放。近年还不断将藏有珍贵文物的古建筑逐渐向公众开放,如总统府所在地奎里纳莱宫,参、众两院所在的马达马宫和蒙泰奇托里奥宫都先后向公众开放。还有一些教堂,不叫博物馆,却胜似博物馆,收藏着一些艺术大师的杰作。那里更是常年免费开放。这些措施使公众与博物馆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意大利的博物馆分为国家和市政两级,绝大部分为公共博物馆,少数为私营博物馆。博物馆有门票收入,但它对维持博物馆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意大利财政虽然多年来一直入不敷出,但政府每年都要从财政收入中拨出专款用于文物修复,同时在税收政策上对投资修复文物给以优惠。由于文物保护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常有一些企业慷慨解囊,积极赞助文物修复工作,弥补了经费上的不足。如藏在米兰圣玛丽亚教堂中的达·芬奇杰作《最后的晚餐》,最后一次修复就是由意大利计算机公司奥利维蒂公司赞助的。近年来,远在东方的日本企业也加入了此行业,赞助修复庞贝城遗迹和梵蒂冈博物馆的“西斯廷教堂”等。这些企业其实也不吃亏,其宣传效果可能并不亚于广告。
中国也是有着灿烂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但是古城北京到底有多少博物馆?都在什么地方?门票价格多少?不说外来人,就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知之者也甚少。一位北京初二的学生告诉我,他自上学以来学校从未组织参观过博物馆,只去一博物馆看了某个展览。近从电视上看到,我国古城开封的博物馆,一天售票最多只有6张,真让我吃惊。记者采访了一位当地青年居民,回答竟是“那里没有什么好玩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博物馆文化反映着一个民族对自身历史与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水平。更好地利用起博物馆文化这一财富,对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将是非常有益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