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理财教育在国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3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社会广角

  理财教育在国外
章明
金钱能助人,亦能害人。金钱教育对家庭、学校、社会来说,是个难以回避的经济心理学问题。对此,世界许多国家正在着力研究或已列入教育的重要课题。
日本的中小学校普遍进行认识金钱的知识教育。学校要求学生正视金钱的价值,并在如何明智地使用金钱,正确地预算消费等方面进行基本观点、基础知识和计算方法的教育。
日本学校的金钱教育中很强调一种责任感。日本教育家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学生的家务劳动是学生应尽的义务,如果孩子干活要付钱的话,这就是对家庭关系的扭曲,其结果往往使孩子弄虚作假去奉迎家长以骗钱。有的家长为让孩子学习好而赏钱,这无疑是一种贿赂。孩子是否完成家庭作业、学习成绩的好坏、能否升入名牌学校等等,同家长给孩子一些零花钱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是教育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在日本,提起股票就会使人想起“投机”,股票能否进课堂一直是理财教育中争议颇多的话题。约20年前,美国证券协会(SIA)等,将“股票游戏”列入学校课程。日本的“股票游戏”也参考美国,在对15所学校试点后,从去年4月起扩大到150所学校。参加人分成若干小组,利用录像和小册子学习,每小组以1000万日元作为资本金,从在东京上市的300家企业中选择投资对象。参加者在委托单上填写股票代号、买进还是卖出股票,然后传送到东京证交所,由计算机打出成交结果后再返回学校。作为一种理财教育,日本的“股票游戏”让学生了解了股份公司的结构、经济动向和政治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风险、责任意识。
给孩子讲授财务管理之道,这是美国中小学教育及家庭教育的热门话题。美国中小学校开设了财务知识课程,传授个人财务开支计划、企业投资、股票生意等知识。美国中小学常设模拟货币的社会流程游戏和申报从事家务劳动所得报酬等活动。美国的高中、大学学生,靠假期、课余打工所得支付学杂书籍等费用,开支不够时,可向父母借钱,但就业后有偿还的责任。美国丹佛有一家专为青少年服务的银行,目前有1.7万个储户,帐户户主年龄不能超过22岁,银行顾客的平均年龄虽然才9岁,但是,他们都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这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银行是由一个叫比尔·丹尼尔斯的人创建的,它标志着美国的财经教育已从儿童抓起。由教育部资助,美国34个州的3000所中小学家长参与了一个名为“为美国而储蓄”的储蓄计划,该计划的创始人谢里·阿韦纳特别强调对孩子进行储蓄教育。他说:“我们的目标是创造新的一代储户。”美国青少年理财教育很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按不同阶段,由浅入深,培养理财观念,养成节约习惯。
除学校教育外,美国青少年理财教育有两大途径。一是家庭教育。有的家长也许会回避这类问题,但是孩子们实际上总能通过别的方式加以了解。美国青少年银行发言人戴尔·布拉德利建议家长和孩子坦率地谈论财务问题,就像谈论家庭作业和足球比赛那样无所顾忌。二是社会教育。主要是通过信息媒介进行的。畅销书《钱不是长在树上》一书作者戈弗在谈到储蓄的基本原则时指出,孩子们可以把自己的零花钱放在三个罐子里。第一个罐子里的钱用于日常开销,购买在超级市场和商店里看到的“必需品”;第二个罐子里的钱用于短期储蓄;第三个罐子里的钱则长期存在银行里。
瑞典、丹麦、墨西哥等国的中小学校也都进行理财教育。瑞典小学教材中就有商品社会的财务教育内容;丹麦的学生从读初中开始就有申报个人所得的义务,并须注明收入的来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