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跨世纪的呼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3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

  跨世纪的呼唤
本报记者闻佳平
人类在物质世界不遗余力地开掘了千百万年,除了风、阳光等自然造化之外,人的智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宇宙间蕴藏的最广阔的潜能还在于人自身。人类历史发展证明,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离开了教育这个强有力的孵化器,一切都将变得苍白无力。
经过改革开放18年长足发展的中国经济,在经受了市场经济的最初洗礼之后,在世纪之交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时,也开始把眼光投向作为经济发展最强有力支持系统的教育。重视教育,特别是重视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
在今年初由中国智慧工程协会和北京大学主办的“中国21世纪教育前瞻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指出,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性机遇,促进中国教育的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每年到了4、5月间,有一种书籍总是卖得出奇的好,这就是各种名为“高考指南”、“高考辅导”、“高考模拟试题集”之类的复习参考书。编书者不遗余力,买书者趋之若鹜。
不只是高考指南之类的书籍走俏市场,几乎所有与考试有关的书籍,从中小学生的学科考试到律师、会计师之类的专业考试,应试指导类的书籍总能觅到千千万万的知音。这种书籍,或者说这种书籍所代表的文化,培养出了无数个对考试应付自如的“考手”,使担负着开启民智神圣使命的学校似乎变成了生产模具的作坊,学生变成了同一模具下生产出来的产品。
曾几何时,一个老师教学本领的高低,主要看他高考时能“押”对几道题;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则主要看他考试时能拿多少分数。于是,一句顺口溜“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成为了中国教育的写照。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郭齐家教授说:“虽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是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做法,但所不同的是,西方只是在教育的最后阶段(一般是大学)才使用考试的办法,而在我国,考试则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的始终。”表面看起来,这好像只是50步与100步的差异,然而也许就是这几十步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和一个国家国民文化素质的基础。
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学校取消了“百分制”的考试办法,采取等级制的考评办法,将学生彻底从分数的重压下解放出来。这表明,我们已经意识到,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学生将来个人的发展,对国家都是十分重要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副院长董奇博士认为:“取消百分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压力,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
率先在小学低年级告别“百分制”的北京光明小学校长刘永胜认为:“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化知识,还必须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健康心理素质,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把国民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义务教育的实施,我国国民文化素质近几年有了明显的提高。据国家统计局调查,从1990年到1995年,全国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减少了70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5.97%下降到12.1%。与此同时,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增加了88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04%上升到2.71%。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仅文化素质一项仍然存在不小的差异,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中国的教育体制。
从孔子设私塾、子产办乡学,到隋唐确立科举考试,一直到今天的高考制度,我国走的始终是一条精英教育的道路。金字塔式的层层选拔,使人们把眼光总是盯在塔尖那几颗光彩夺目的明珠上,而任凭黄沙把坚实的基座掩埋。
著名科学家、教育家谈家桢教授在致江泽民总书记的一封信中说:一个国家的兴旺不是靠少数人有多大的学问,而是靠各种各样不同层次的人才。他认为,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公民,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而不能只着眼于培养少数人。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也认为,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基础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义务教育的要求是,使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接受规定年限的教育,并具强制性。如果只面向少数,就是选拔教育,而不是义务教育。因此,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是选拔教育还是普及教育,是英才教育还是国民教育的问题。应试教育属于英才教育体系,素质教育属于国民教育体系,这是一个标准。
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兼顾
我国对教师职业的传统定位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老师照本宣科式地传授知识,学生一字不漏地记笔记成为中国“教学相长”的基本模式。然而,一旦离开学校,这些知识大部分可能会原封不动地还给了老师。
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知识大爆炸时代的需要。在信息社会,新知识、新观念、新事物层出不穷。有人作过这样的粗略统计,假如一位化学家通晓30种语言,并且每天浏览专业期刊上的20篇文章,即使任何节假日不休息,他也难以看完专业论文的1/10。因此,今天如果谁还寄希望于老师能将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无异于天方夜谭。
据北京源流资讯调查传播有限公司对北京、大连、武汉、邯郸、仙桃5城市2000名学生家长的调查,30.2%的人认为,让孩子受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基本素质,33.7%的人认为是为了学点本事,而认为是为了获得高文凭的只占9.6%。由此看来,培养孩子的素质和能力是大多数家长的期望和共识。
这家公司的同一项调查还表明,51.7%的家长认为孩子要取得好成绩,主要依靠孩子自身的努力,只有17.8%的家长认为主要仰赖老师讲课的好坏,8.6%的家长认为主要取决于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调查说明,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
机械教育向个性教育转变
在中国教育领域的诸多问题中,忽视个性教育是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长期的应试教育往往以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传授知识。这种课堂教学又常常使得很多老师习惯于或不得已手执教鞭搞“一言堂”,在对学生的要求上以分数为标准搞“一刀切”,把学生完全置于被动的地位,个性得不到张扬。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梅玲研究员在对我国小学教学进行了长达10年的研究后认为,我国学生的智商发育基本正常甚至超前,但情商发育普遍滞后,主要原因就在于作为情商核心的个性教育在我国普遍缺乏。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副院长董奇教授认为,中国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个性的压抑,缺乏自主意识。这位长期从事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博士认为,学校教育必须遵循两条基本规律:一是教育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教育要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学生要自然地融入社会,形成健康的人格,都离不开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机械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向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志向的个性教育的方向转化,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