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兴教育伟业建百代之功——从陕西旬邑县获“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县”谈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3
第11版(教育)
专栏:教海月谈

  兴教育伟业建百代之功
——从陕西旬邑县获“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县”谈起
陈兴贵
朋友来信告诉我,前些日子国家教委把“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县”的奖牌颁发给了他们县——陕西省旬邑县。看过朋友的来信,我不仅分享了他们的喜悦,更高兴的是从中感悟到了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光明前景。
陕西旬邑县是一个贫困的山区县。1996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739元,县财政收入仅2000万元。按照经济实力、教育基础、人口文化素质等项指标比较,该县都不如周围的县。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在诸多方面“都不如人”的贫困的山区县,却在周围几个县中较早地实现了“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这是什么原因,我们从中应当得到哪些启迪呢?
人们常说,关键在领导。旬邑县成为“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县”,旬邑县的领导班子的确起了关键作用。10多年前,旬邑县委、县政府一班人马,通过调查、比较,有了这样一个认识:表面上看旬邑贫困是由于自然条件差和生产力落后,深层原因则是教育发展滞后和劳动者素质低下;旬邑要彻底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就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可贵的是他们不光有这样的认识,更值得称道的是他们切切实实地付诸了行动。用老百姓的话说:“领导班子一任接一任地干,一级带一级地干。”10多年来,不管工作任务多么多,他们坚持“普九”重中之重不动摇;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不动摇;依靠群众不动摇。正是这三不动摇,形成了“党以兴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的社会氛围;正是各级领导的重视、实干和持之以恒的作风,影响全社会在实现“两基”上形成共识,变成了振兴教育的巨大力量。
实现“两基”是要花钱的,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贫困地区底子薄,经济、教育、文化基础差,修校舍,添设备,聘教师,在实际操作中的困难更多更大。资金有限,要发展教育,就难免要影响一些其他事业。这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教育是个长期工程,而兴办企业则可能在短时间内见效益,这是第三个不可回避的事实。面对这些事实如何办,怎样决策?这对在贫困地区工作的领导者来说,则最能检验其战略眼光、领导艺术和决策水平。旬邑县领导者着眼长远,从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个根本上进行决策,发展教育,实现“两基”,为该县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不能不说是明智之举。
作为一个地方的领导者,在其任职期间,在其管辖的范围,都想为群众办一些好事,办一些实事,树几座功碑,这不难理解。然而,办什么样的实事,什么样的事办起来更有价值,建怎样的功德碑,这委实大有讲究,不可不认真研究,慎重决策。
旬邑县的领导者“兴教育伟业,建百代之功”,这是值得称赞,值得讴歌的决策,是一项高屋建瓴,影响全局、荫及子孙的决策。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党中央向全国提出的历史性任务,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实现“两基”,中央财政“九五”期间计划拨款39亿元,加上地方各级财政配套资金,投入将超过百亿元,成为建国以来中央专项资金投入最多、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教育工程。这些资金的投入,对贫困地区实现“两基”教育,是有力的推动和促进,旬邑县率先做出了榜样。
旬邑实现“两基”的实例,对正在努力改变当地教育落后面貌,积极实施“两基”的贫困地区的领导和群众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旬邑县能够做到,他们也一定能做到。旬邑实现“两基”,对于条件较旬邑县优越的地方,无疑是一个激励和鞭策:旬邑尚能做到,他们就没有理由做不到。
经济的发展,固然受到一定程度的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但大量的事实证明,起决定因素的是人才和数以千万计的劳动者的素质。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培养出来了,劳动者素质普遍提高了,人力资源的优势发挥出来了,就为改变经济落后面貌,实现经济振兴提供了根本的条件和保证。人们说,今日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这是很有道理的。旬邑县目前虽说还比较贫穷,经济还比较落后,但随着全县小学毕业生达到100%,初中毕业生达到97.8%(均高于省颁标准),教育质量迅速提高,教育呈现出建国以来最好的形势,该县今后的全面发展,必将从今日的教育投资中得到双倍的回报,子孙后代会永远感念今日。
愿“兴教育伟业,建百代之功”成为所有贫困地区决策者的座右铭;愿急功近利、盲目修建楼堂馆所的决策者,盲目搞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的决策者,目的在为个人树碑立传的决策者从中得到启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