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丝尽播火情——追记河南农大教授郑祥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3
第11版(教育)
专栏:学苑秀木

  丝尽播火情
——追记河南农大教授郑祥义
从苏华
今年的春天,早早地来到了豫东平原。看到果树枝头绽放的花朵,民权县人和乡的乡亲们声音呜咽:“郑教授是为俺们累死的,这满树的花就是他的魂。”
郑祥义生前是河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1991年9月,受省科委和河南农业大学的委派,他来到素有“苹果之乡”的民权县人和乡承担“星火科技开发”项目。6年中,他扎根基层,忘我工作,为农民脱贫致富耗尽了最后一丝心力。
民权县人和乡位于豫东平原腹地,人多地少,农民科技文化知识匮乏,粮棉和林果产量低下。1991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仅为420元。
郑祥义到人和,正值果子成熟时节,有的树叶眼看要落光了,有的多年不挂果。见此情景,他心里着急,与乡政府一合计,办起了果树管理培训班。
没想到“剃头挑子一头热”,这里农民的科技观念淡薄得让他吃惊:第一天开班,竟然一个来听课的都没有。乡里想了个法儿:谁来听课由乡里每天发给两元钱。尽管如此,来听课的人还是不多。不管人多人少只管讲,他通俗易懂地向果农讲解果树栽培与管理的知识,听课的果农回去后照着他说的做,简直是“神”了:大片落叶现象不见了,烂果率也得到控制。“郑教授的法真中!”果农们一传十,十传百,郑祥义的名字不胫而走,听课的人们蜂拥而至。
内东村张得功家40株苹果树长了15年硬是不挂果,当地群众说他种的是“公树”。听了张得功的话,郑祥义笑着说:“苹果树哪有公母?是你管理不当。”他亲自来到张得功家果园,手把手地传授剪枝、打药技术。还是那40棵苹果树,第二年就收入1500元,之后连年增加,去年达到8000多元。郑祥义到内西村蹲点,给农民办班,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使苹果产量大幅度提高。1995年,仅苹果一项,全村农民人均收入就达到1260元。
郑祥义把人和乡当成了自己的家,把全乡5万多农民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一年365天,有300天在人和。他那间简陋的住室,成了名副其实的“庄稼医院”。
人们都还记得,在他去世的20多天前,他还请来中国果树研究所的专家到人和乡办班。县园艺局郑局长见他气色不好,劝他赶快回郑州看病,他说等培训班结束后就回去。
培训班结束了,郑祥义仍没有回郑州看病,他又到几个村子里转悠,动员果农搞“高接换头”,更换新品种。乡里派人把他拉了回来,好说歹说,他才同意回郑州看病,想不到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
郑祥义到人和之前就患有心脏病、神经衰弱、胃病等多种疾病,老伴身体也不好,又没工作,两个孩子的就业问题还在悬着,但他从未向任何人提过自己的困难。他说过:“是党把我从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培养成知识分子,我来这里为群众服务,是我回报党和人民培养之恩的一个好机会。”
正是凭着这种淳朴的感情和强烈的责任感,郑祥义六年如一日地在人和乡默默燃烧着自己,把科技的火种撒遍了这片沃土。1995年底,郑祥义按上级要求已全部完成了各项开发任务,但听到群众一句句热情挽留的炽热话语,看到那一双双热切期盼的眼睛,他忍不住又留了下来。
乡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杜开平动情地说:“从郑老师身上,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什么叫无私奉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