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还“安妮日记”以本来面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3-14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还“安妮日记”以本来面目
刘彦会
《安妮日记》是荷兰籍犹太少女安妮·弗朗克在“二战”中遗留下来的一部个人日记,它真实地记述了她与家人以及另两个犹太家庭为逃避纳粹迫害而度过的长达两年的隐居生活。安妮从13岁生日写起,一直到1944年8月4日他们的隐居地被德国党卫军查抄后不久。她的日记在战后与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杰拉德·格林的《浩劫录》一起,成为人们对那场人类梦魇进行深刻反思的珍贵教材。
最近,在《安妮日记》出版50周年之际,它再次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受托保管安妮手稿的荷兰战争研究中心公开承认,1947年由安妮之父奥托整理出版的《安妮日记》有删节。据说奥托是“出于对死者的尊敬”的考虑,他担心日记中关于女儿在爱情方面的记述会招来非议,因为在1947年,公开谈论性是不严肃的行为。今年1月初,英国《泰晤士报》连载了手稿中被删去的内容。海盗出版社在2月6日公开出版发行了完整的《安妮日记》,新增加的内容占原书总量的30%多。这位情窦初开的少女被严峻的生活现实剥夺了爱的权利,只好把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幻想诉诸笔端,化为一段段充满真挚情感的内心独白,读来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在那段隐居的日子里,安妮·弗朗克爱上了16岁的男孩彼得,但在当时那种时刻有生命危险的环境中,这对情侣根本没有机会体验爱情的喜悦。安妮在日记里坦露了自己的心扉,在那些单调无聊的日子里,她渴求着纯真的爱情,当这种愿望遭到父母的反对时,她流露出极度的失意,尤其是她对这种复杂的情感做出大胆的坦露时,使人们无不认为此举具有现代年轻女性的叛逆精神。当安妮写到自己与彼得的情感变得日益炽热时,她既掩饰不住内心的狂喜,又流露出花季少女的羞涩心理,“他时常到楼下与我搭讪,但他总是前言不搭后语,脸涨得通红,他也真够难为情的了。妈妈不允许我到楼上去找彼得。”“爸爸和妈妈会容许我这么大年龄的女孩子坐在沙发上与一个不满17岁的男孩亲吻吗?他们肯定不会的。但我相信自己的判断力,那该是一个多么幸福的时刻啊!”那是安妮写在集中营里的一篇日记上的话,时间是1944年8月17日。可惜,她没有缘分去采摘这枝爱情的花朵,只能在日记中去憧憬了。
像许多纯情少女一样,安妮的脑子里装着无尽的希冀与浪漫,她曾在一张自己最得意的照片旁这样写道:“我真希望自己能永远像这张照片上那么年轻美丽,这样我才能有机会去好莱坞拍电影。”然而,这个美丽的影星梦却在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破灭了。
安妮等8人在住处被纳粹分子查抄后,于1944年9月3日被押往荷兰北部,这也是德国纳粹分子在战争结束前最后一次往集中营里押送犹太人。3天后,他们又被送到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10月下旬,安妮和姐姐玛戈特被一同押往联邦德国东北部的卑斯根—贝尔斯监狱。那里的条件让人触目惊心,霍乱和痢疾流行。玛戈特不久就死于痢疾。1945年二三月,就在英军解放卑斯根—贝尔斯的前夕,安妮被纳粹分子杀害。
就像原书当年一出版就吸引了大批读者一样,连载内容刚一见报马上就引起了读者的普遍关注,再次唤起了人们对那个悲剧时代的回忆。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朱莉娅·纽伯格在接受《泰晤士报》记者采访时说:“安妮的日记生动感人,是那个时代多数人命运的真实写照。我的许多朋友都曾像我一样读过《安妮日记》,大家从这个多灾多难的少女的经历中仿佛听到了发自人类灵魂深处的呐喊,从她那含羞带怒的话语中听出她对纳粹分子的声泪控诉。我的家人都有着与安妮几乎同样的经历。这也许就是我在童年反反复复去读《安妮日记》,与她同哭同泣的原因吧。”(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